山西科技新闻网 > 科创山西 > 案例分享 > 正文

集智精心擘画 聚力精准实践 坚持高水平双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06-03 16:24 来源:双创办

2016年5月,国务院正式将成都市郫都区纳入第一批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四年多来,郫都区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的殷切嘱托,切实落实李克强总理视察菁蓉镇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智聚力建设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形成了以高水平双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2018年,郫都区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通报;2019年12月,郫都区“构筑创新创业发展高地”入选国家发改委最新发布的《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创新创业百佳案例》。

一、坚持全领域布局,持续拓展双创空间

坚持全球视野,对标“北上广深”,着力打造“一核五街区N社区”,辐射带动全领域高水平双创,初步形成“极核引领、多点支撑、全域覆盖”的双创格局。

一是强化极核引领。以菁蓉镇3平方公里为核心,科学布局孵化核心区、生活配套区、产业转化区,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聚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造中心。截至目前,郫都区创新创业载体总面积已达127.9万平方米,搭建双创公共平台39个,聚集“千人计划”专家等高层次人才项目59个,累计实现产业化项目141个,科技型中小企业391家,新经济企业8402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142家、主营业务收入达290亿元。2016年4月25日,李克强总理视察菁蓉镇,赞誉“空置宿舍巧变创客空间,好比新经济借壳传统产业上市”。

二是创建特色街区。坚持环高校知识经济圈理念,依托西南交通大学、西华大学、四川传媒学院、成都工业学院分别打造轨道交通产业、工业设计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智能制造产业等环高校创新创业特色街区,目前特色街区累计入驻成都蓝构等项目30个。郫筒街道聚焦电子信息+、机械电子、软件开发与应用等,与成都工业学院共同打造4300米成工新邨众创空间,孵化转化科技成果5个,引进校友企业10个。

三是建强示范社区。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校地协同创新等中心工作,利用社区特色资源,在每个街道建设1个双创示范社区,统筹推进文创、农创、旅创、众创,打造创新创业微生态,实现居民就近创新创业。目前,全区规划双创示范社区14个,已成功创建命名7个,孵化爱尚金囍文化等项目100余个。安靖街道聚焦传统文化体验和非遗文化传承,建设蜀绣创意园,依托蜀绣公园建成蜀绣技能工作室3个、聚集工艺美术大师25名,创意设计文创产品5个。

二、坚持全时段教育,持续锻造双创主体

践行“创新从娃娃抓起”“学创结合”的理念,针对青少年和创客群体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持续开展创新教育,着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形成了创新意识明显提高、创造活力持续迸发、创意成果充分涌现的良好势头。

一是扩大双创教育主体。编制《郫都区双创教育五年规划》,在全区39所中小学开设创新教育,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等方式,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依托成都市就业创业示范基地(郫都区),组建涵盖企业家、投资咨询专家、高校科研院所技术管理专家等100余人的专家导师志愿团,针对创客群体开展“一对一”辅导活动15期,开展主题分享、创新创业沙龙峰会等活动28场,开展“菁蓉创业、周周有约”创业门诊活动50场次及蜀绣项目、农创项目等特色巡诊活动30场次,举办创业培训班110期、培训13980人。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5个,培养各类人才1.9万人。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17个,常年提供大学生见习岗位500余个。利用成工新邨众创空间聚集的机器人、无人机、美学应用等8个社团,提供38项社区教育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

二是创新双创教育课程。结合中小学生年龄结构、兴趣爱好等因素,在3-6年级研发设置艺术创意、Scratch游戏编程、科学初探三门课程;7-11年级综合构建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制定首套创客教育课程标准,研发出版全国首套创客教育系统教材《中学创客教育实践活动》,成功结题市级重点创客教育课题,立项省级课题—《中学创客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聘请高校及优秀科研人员组建创客教育专家库,引进专业教师团队、优秀创客教师,配套优秀在职教师,全面推行创客课程“双师制”(专业教师+学校助教),联合开展中小学生创新教育实践,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有机互补。

三是拓宽双创教育模式。推行“学校+高校”模式,团结学校、友爱职业技术学校、郫都二中、犀浦实验学校分别与四川传媒学院、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工业学院、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合作开设创新教育课程;推行“学校+企业”模式,8所学校与企业合作开设创新教育课程,万科集团在犀浦外国语学校打造青少年创客空间;推行“学校+专业机构”模式,引入“清华万博创新教育课程”,在13所中小学开设 “3D艺术造型设计”“创意电子”“mini机器人”“无人机”等课程。截至目前,开展创新教育公开课、创新教育体验日等50余场,建成西南地区首家“创新教育体验馆”,学生荣获国际国内竞赛奖项500余人次,获国家、省、市创新教育比赛团体一、二等奖10余次,学生作品申报国家专利2项。

三、坚持全周期服务,持续优化双创生态

以企业全生命周期为逻辑起点,持续构建政务服务、生产性服务、生活性服务体系,充分满足不同双创主体的多元需求,精准服务新经济企业和产业项目发展。

一是提供高效率政务服务。紧扣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先后出台《聚焦菁蓉镇打造双创高地若干政策》《创新创业中试基地管理办法》等20余个政策,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双创政策供给体系。新建政务服务中心,实施集成搭平台、一窗简环节、科技提效能工程,优化审批服务事项573项,建设项目审批环节由19个压缩至4个、竣工验收审批时间由12个工作日缩短至7个,税务申报等12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实体大厅端、电脑端、手机端、自助端“四端”融合办理。在全国率先开展“三证合一”、“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工作,在全市率先实现“企业开办8小时办结”,全面实行企业简易注销登记程序。建设菁蓉镇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面向创业者发布双创资讯和双创政策。打造创客专员服务团队,公开遴选一批青年专业人才,专门为双创主体解惑化困和咨询服务,开展各类培训345期,受众达4万余人次。坚持变被动为主动、一时为常态、粗放为精准,建立落实菁蓉管家制度,形成问题收集、分解、反馈机制,为双创企业及项目提供分片包干、定期走访、跟踪到底的管家式服务,累计化解企业诉求1365件。

二是提供高标准生产服务。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质配套,改造双创载体118万平方米,建成沿清水河900亩生态艺术公园、108亩全国首家生态园林型“创客公园”,差异化供给科研场地、专业楼宇、中试基地。坚持产业相对集中、功能相对完备、形态相对吻合的原则,建设生产性服务业街区,引进猪八戒等运营服务机构,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生产性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技术中介、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200余项优质便捷的服务。引进中科曙光等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为双创企业发展精准匹配人力资源。建成党群人才综合服务中心,推行24小时自助服务。

三是提供高品质生活服务。精准对接创客需求,引进麦金地等生活性服务平台,建成菁蓉国际美食城和菁蓉街,开通有轨电车蓉2号线、新增公交专线8条,建成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国家健美健身中心,建成BLOCK特色街区、凯德广场等7个新消费场景,提供1676套拎包入住标准的人才公寓、国际公寓。引进香江集团、新华通集团等在菁蓉镇建设集中式购物中心、特色商街、商品住宅、写字楼和高端酒店,满足创客群体生活需求。建设以菁蓉湖为核心的中央商务区,大力引进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建设国际化社区和个性化消费场景,打造产业宜居生活示范区。

四、坚持全产业融合,持续彰显双创质效

坚持双创工作与“三区一园”(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成都中国川菜产业功能区、成都科技影视文创功能区、乡村振兴博览园)建设深度融合,以项目导入、人才引进、平台搭建、技术创新为抓手,全力破解主导产业发展的断点、痛点、堵点及弱点,多维度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导入高质量项目链接主导产业断点。聚焦电子信息、食品饮料等主导产业,绘制产业链全景图、产业生态发展路径图,梳理形成重点企业和配套企业招商名录为主要内容的“两图一表”,导入高质量双创项目。依托京东方、华为等行业龙头企业,链接主导产业细分领域项目,导入拓米国际、住友化学等强链补链新项目179个,引进亚马逊、鲜生活等主导产业关联生产性服务业企业21家,引进京馨泉等主导产业配套企业6个。

二是引进高质量人才解决主导产业痛点。建立落实校企人才精准对接、技能人才精准供给等机制,组建博士后工作站2个、引进博士后2名,建成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5个、培养人才1.9万人,组建专家人才智库、柔性引进专家人才200余名。组建电子信息高层次专家人才库,引进市级及以上计划人才69名,在老肯科技、鑫电电缆等企业组建院士(专家)工作站9个。搭建“专家园区行”“企业家大学行”等活动类人才招引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8名。

三是搭建高品质平台打通主导产业堵点。搭建主导产业要素供给平台,提供低成本、开放式、便利化要素支撑。围绕基础服务堵点,建成郫都区创新创业中试基地、合盛蜂鸟智能硬件共享生产线、郫都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生产性服务业街区等公共服务平台。围绕企业融资堵点,建成郫都区双创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汇集金融机构29家、特色金融产品129个。与西部首家互联网银行—新网银行深度合作,共同开发国内首款线上100万元以内、“秒申秒贷、随借随还”的科创信贷产品—菁蓉创客贷。引导银行保险部门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采取专利、版权质押等方式,帮助企业获得贷款4885万元。围绕知识产权堵点,搭建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国家知识产权申请专线,压缩专利申请时间30%、降低专利申请财务成本40%。

四是提供高水平技术攻克主导产业弱点。聚焦关键环节、共性技术,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建成拓米应用技术研究院,开展新型显示机能材料、先端设备工艺、光电半导体材料国产化开发,完成锂电池负极、量子点薄膜等技术研发,加快TEET、住友等强链补链项目建设,3D玻璃盖板等新产品进入量产。建成大数据产业研究院,为迅鳐科技、寻道科技等企业提供大数据技术开发服务。建成人工智能研究院,引入独角兽企业旷视科技,聚焦计算力、算法等基础层研究,聚焦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技术层研究,聚焦智慧金融、智慧交通等应用层研究,为企业提供算法、算力等前沿技术。建成丹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专注一流川菜、川厨人才培养和川菜食品、川菜厨具研究,填补了全国调味品行业无国家技术中心的空白。成立国家级超高清视频内容研制和创新应用研发中心,开展基于5G+4K/8K+VR/AR技术的应用研发,实现语音、图像、多媒体通信等方面的技术突破。

责任编辑:李娟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