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落后地区,一头连着广阔市场。
开展消费扶贫,扶贫产品是关键。自2018年开展消费扶贫工作以来,南昌市积极探索消费扶贫路径和机制,扎实开展扶贫产品认定,强力推进消费扶贫专柜、专馆、专区建设,逐步打通了扶贫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困难群众增收渠道不断拓宽,脱贫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脱贫户实现了稳定增收。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认定扶贫产品供应商146个、产品478个,产品价值达10亿元;建成消费扶贫专馆14个,在城区大型商场(超市)设立扶贫专区9处,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医院等地累计投放消费扶贫专柜近800台。
146个供应商供应扶贫产品478个
在位于进贤县的南昌市三粮米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粮米业)生产线上,一袋袋大米鱼贯而出,装好后即送往消费扶贫馆。
“这是我们的扶贫产品‘粮硒王’1号软香米,我们公司的扶贫产品还有茶油、红薯等。”三粮米业总经理陈伟生指着忙碌的生产线说。
三粮米业集稻米种植、收购、生产、销售于一体,目前已有多种农产品被列为帮扶产品,是一家省级龙头企业。公司现拥有包括“粮硒油粘”“红壤香米”等十大红壤人家品牌系列,都在国家认定的扶贫产品系列内,远销广东、福建、浙江、湖北等地,也是省内各超市、卖场重要的大米供应商。
除了企业认定的扶贫产品,脱贫群众自身的优质原生态农产品,也在扶贫产品的范畴之内。
去年的扶贫产品展示展销会上,南昌县泾口乡东岗村展柜摆放的各种优质原生态农产品,如米酒、米粉、蔬菜、鸡蛋等受到青睐,观展市民纷纷抢购。
“我们的产品都是原生态绿色产品,每一件都是我们脱贫户自己生产的。”东岗村驻村第一书记雷家胜说,这样的展销会不仅把村里的农产品推出去了,而且还吸引来很多企业与东岗村签订合作意向书。
当前,全市已有146个供应商,包括但不限于扶贫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园区等,它们采取建基地、签订单、定向采购等形式,与帮扶村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强产销对接,已经成功认定478个扶贫产品,产品价值达10亿元。
消费扶贫“三专”区域超800个。
8月13日,记者走进中国消费扶贫生活馆进贤馆,这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商品,产品来自进贤县各乡镇。
负责人万志燕介绍,当前已有8家企业与生活馆进行合作,产品种类有几十种。“现在已有军山湖的酒糟鱼、南台的米酒、三粮的大米、映泉的脯辣椒等扶贫产品,后期我们还会进一步引进更多的企业,上架更多的扶贫产品。”万志燕说。
江西消费扶贫南昌县馆里,一排排货架上摆满了三江萝卜腌菜、东岗米粉、煌上煌等特色扶贫产品,包装精美、种类丰富;
新建区农产品消费扶贫专馆里,联圩小明大米、石埠陈老表手工面、松湖蒸肉粉等农产品琳琅满目。除了线下销售,在二楼的多功能办公区还设置了网络直播间,利用互联网直播技术,对扶贫产品进行网络展示和直播带货;
除了县区有消费扶贫专馆,市区各主要人流密集地,也有消费扶贫馆的身影。
去年8月,南昌市政公用集团“市政优选”精准扶贫馆红谷大厦店开业,开业第一天营业额就有3000多元。负责人表示:“这样的销售情况,增强了我们继续推行扶贫消费开展精准帮扶的信心。”
除了线下,“市政优选”平台还以南昌为中心辐射周边省份,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扶贫产品交易平台,并集合“平台类电商+社交电商+网红直播与短视频+内容电商+跨境电商”的综合电商营销解决方案,从而让扶贫产品销售达到最佳效果。
红谷大厦消费扶贫专馆销售的产品大部分都是来自签约的扶贫基地。通过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由企业直接收购基地农户的产品,然后在扶贫专区、扶贫专馆进行销售,实现产销对接,极大程度上避免了农户产品滞销。
“截至目前,我们已建成消费扶贫专馆14个,在城区大型商场(超市)设立扶贫专区9处,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医院等地累计投放消费扶贫专柜近800台。”市乡村振兴局产业发展科副科长徐敏杰说。
越来越多的脱贫户开始享受扶贫产品的红利
“每一份扶贫产品,都能起到带动脱贫户致富的作用。”陈伟生说。
那么,扶贫产品如何认定?
徐敏杰介绍,每个参与扶贫产品认定的企业,需要连续6个月以上有带贫益贫事实,并且带贫益贫5名及以上困难群众。
有了这两个资质后,扶贫产品供应主体要经过乡、县、市、省各级部门对产品质量、帮扶事实等内容进行审核,最后上报至国家乡村振兴局,扶贫产品认定成功了,每个产品会获得一个12位数字的编码,这份编码就是每一个扶贫产品的“身份证”,有了这个“身份证”,他们就有了扶贫消费市场的通行证。
据陈伟生介绍,三粮米业的带贫益贫模式,一个是流转土地,一个是劳务用工,但更多的是通过扶贫产品的销售,直接或间接地让脱贫户有了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
据了解,2018年,三粮米业通过合同联结方式带动当地农户1080户,2019年通过合同联结方式带动当地农户1620户,其中带动建档立卡脱贫户384户,直接和间接带动当地农户增收500多万元,户均收入达到5000余元。
与三粮米业不同,南昌市政公用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与新建区象山镇河林村签订了协议,他们用更直接的方式帮助脱贫群众,为原来滞销、没有名气的产品找好市场、打开渠道。
仅去年,南昌市政公用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就帮销新建区象山镇河林村西瓜100万斤、生米镇上坊村西瓜3万斤,南昌县向塘镇璜溪村梨瓜30万斤、南新乡扶贫基地阳光玫瑰葡萄8万斤,销售总额达300余万元。
“河林村的西瓜一度滞销,后来我们参与进来帮他们销售,每天最少销售2万斤,总共帮助他们卖出去了150多万斤,每斤卖到了2块多钱。”公司运行总监李文英说。
部分企业还与脱贫户建有分红的模式。
从2018年开始,江西映泉农副食品有限公司在进贤县池溪乡向家村建立了“辣椒种植扶贫基地”,向家村有13户脱贫户。
“我们在向家村建设十五亩蔬菜大棚,与脱贫户签订合作合同,公司负责全面的运营,收益的70%作为脱贫户的分红。”江西映泉农副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肖映泉说。
不同的模式还在全市各地不断探索,越来越多的脱贫户开始享受扶贫产品的红利。“截至目前,全市已有超过6000户脱贫户受益。”徐敏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