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像往常一样,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所长、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靖在为学生们上课之后,走进实验室,继续着他与“光电”的碰撞。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科研工作者,张靖说,“时代给了我们发展机遇,也赋予了我们更多地社会责任和担当。我们必须求真务实、不断创新,为祖国科技振兴不懈奋斗!”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在山西,像张靖这样的优秀科技工作者活跃在各个行业领域中,他们以“科研路上必有我”的精神,以“创新路上不停歇”的信念,攻克一项项科研难题,培养出一大批科研后备军,组成了三晋大地上科技攻关方阵,攀登一个又一个科研高峰。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省科协把“百名科技工作者重走红色路”“百名党员科技工作者宣传”“百场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百家学会入企进基层”“讲好百个山西红色科技故事”等“五个一百”系列活动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号召和引领全省科技工作者“众心向党、自立自强”,在山西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确保“十四五”转型出雏型开好局、起好步的征程上,贡献科技工作者的蓬勃之力。
科技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刚刚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山西要实现转型发展,科技不能缺席。
2021年伊始,山西就迎来科技创新开门红!2月,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科技部发文批准建设,实现了太原理工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标志着该校在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据了解,学科带头人谢克昌院士连续两次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煤科学与技术领域“973项目”,荣获国家奖多项。36年来重点实验室默默奉献、执着坚守、为国家和山西省煤炭清洁转化利用、现代煤化工发展以及该领域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山西省实验室是省内聚焦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和特色优势领域,是支撑转型发展的原始创新源泉和建设山西科技创新体系的高水平引领阵地。下一步,按照“立足国家需求、立足未来产业、立足山西特色、立足资源整合”的部署,山西将对现有的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提质增效,其次在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动态测试技术、有机旱作农业等领域发力,打造一流科研平台,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再新建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3月,由教育部科技委组织评选的2020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揭晓,山西大学激光光谱研究所贾锁堂教授研究团队的科技成果“基于里德堡原子的微波电场精密测量”入选。这也是山西省内高校首次获此殊荣。该团队创新性提出的基于里德堡原子体系的微波超外差测量方法,实现了目前国际上最为灵敏的,可溯源至国际标准单位制的微波相敏测试。这项技术的突破,将有助于推动微波电场精密测量领域的发展,在国防安全、微波通信、量子计量、电子信息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项科研成果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这一路的披荆斩棘都体现了光谱研究所团队的协作精神,如今说起来风轻云淡,而那些日夜的煎熬都留在了他们过去经历的岁月中。
创新引领发展
翻开李小峰的工作笔记,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他对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136兴医工程建设的5年计划。“我希望通过5年的时间,全面推进山西风湿免疫学科在领军临床专科、重点医学实验室和卓越医学团队三方面建设,实现国家重点项目和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的零突破。”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李小峰满怀期盼地说,“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们科技工作者要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长征路上奋勇前行。”
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什么白衣天使,只是一群努力奔跑的普通人。免疫调节新理念的提出给李小峰打开了探索新世界的大门,然而这样的成果却是近20年的探索与深耕才孕育出来的。李小峰发现,Treg细胞减少的原因和肠道菌群紊乱有着密切关系。肠道微生态的紊乱可以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进而造成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也可以说肠道菌群紊乱是通过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造成免疫失衡。“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促进Treg细胞生长,纠正免疫耐受缺陷,恢复免疫功能平衡才是治疗风湿性疾病的关键。而机体微生态和免疫密切相关,所以我们提出了通过调节免疫微生态平衡来治疗疾病的理念,从而创立了免疫微生态学科。”李小峰说。
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不懈努力地奋斗着,哪怕是到了最后一刻,也不曾松懈。
太原理工大学煤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张永发明年就要退休了。但是他表示,依然要在科研的路上奋斗不止,将来要为企业破难题,继续为山西省的科技创新贡献一己之力。
“今年,正值建党100周年,在百年接续奋斗中,在党的带领下中国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的精神,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我个人而言,正是农村艰苦的经历,磨练了我坚强的意志和拼搏向上的品格。”张永发感慨地说道。
2020年,张永发在采用煤改性组分为原料及新催化剂的条件下,使碳纳米管的产率和质量大幅度提高,在以煤为原料批量制碳纳米管研究领域,获得了碳纳米管产品指标国际领先。同年,张永发对催化剂进行调整,将改性煤粘结指数G值稳定在85以上,成为优质的炼焦煤,其质量指标国际领先。
优秀的科技工作者总是不记荣誉,只问成果,对于他们来说再多荣誉只是一种肯定,科技成果才是人生最大的“荣誉”!
夯实人才根基
航天报国的嫦娥团队、神州团队平均年龄是33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是35岁;国产大飞机C919的前期测试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0岁。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丁明磊认为,世界各国都把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并积极出台政策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面向“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目标,大力加强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
在山西,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平均年龄35岁,却选择了几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天天和牛打交道,研究牛的吃喝拉撒,他们就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养牛团队。
她叫张元庆,是山西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牛高产低排营养调控”山西省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她今年42岁,是这群年轻人里年纪最大、学历最高的。在导师眼里,张元庆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本以为博士研究生毕业的她可以去更好的平台大放光彩,没想到这个来自晋中平遥的姑娘,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家乡,她说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山西现有的养殖业。
科研就像灯塔一样照亮未来的发展方向,张元庆经过几年的磨合和互选,终于组建了一支专业结构互补、老中青结合的养牛研究团队。正如她所说,“团队是开展科研工作的载体,现代科研工作不仅需要独立的思考和研究,更需要团队的协作和联合。科技工作者就是要‘众心向党、自立自强’,立足岗位,担当作为,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人们往往关注的都是大科技时间,却总是忽略了基础科普工作。就像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水电油气、道路桥梁一样,只有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应急科普”的情况。让科普成为百姓生活中离不开的公共产品,应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
“每一次的科普宣传都会为下一次开展活动积累经验,不仅能发现自身不足的地方,还能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临场发挥能力等。对于自己来说,参与气象科普宣传工作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既有输出,也有收获。”山西省气象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山西省气象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范秀平微笑着说道。
范秀平说:“做科普得有用户思维,要明白他们想知道什么、需要什么?科普就是从科学的角度一个个解答疑问,在这过程中,需要讲究方式方法、需要结合年龄、认知层次,进行有深有浅的回答。强化科普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引领社会道德风尚,不忘初心,拼搏进取,这是对建党100周年最好的献礼。”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让更多青年科技人员尽快成长并担当起科技创新事业的领军人物,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关键。
迈向新的征程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新。今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多次的采访中,记者深刻地感受到了各行各业的科技工作者,都在撸起袖子加油干,只为以丰硕的成果向建党百年献礼。
“一滴水,只要坚持不懈往下滴,终有一天会穿透顽石。一阵风,只要长年累月往前吹,终有一天会搬走沙山。一粒种,只要生生息息往上长,终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太原理工大学大数据学院院长、国际计算机学会太原分会主席李灯熬就是凭着对大数据研究的执着,成为这一领域的佼佼者。
“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如果能将研究当作一种乐趣,投入其中,将会很大程度上消解高强度工作带来的疲惫感。”谈及多年在科研教学领域的感悟,李灯熬倍感兴奋地说。
30年来,李灯熬扎根信息技术领域深耕不辍,勇攀未来科技高峰,在智能感知与大数据技术等领域取得多项重要技术和应用突破,在推动“111”工程和“1331”工程建设中践行科研工作者的职责。
近几年来,中部引黄工程频频传来捷报,一项项记录被打破,无一不体现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辛劳。这是山西历史上最大的地下输水工程,在吕梁山脉平均深埋300米的岩层下,中部引黄工程数万名建设者历经6年艰苦奋战,攻克了诸多技术难题,创造了多项乃至世界之最。
2020年7月20日,随着山西中部引黄工程总干线全线贯通,一项新的世界纪录在中部引黄工程诞生——隧洞施工TBM独头掘进25.7千米,工程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中部引黄工程技术复杂程度和建设难度前所未有,国内罕见。我们坚持守正创新,把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作为孜孜追求,造福一方百姓。”中部引黄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张成军说。“开工以来,全体工程建设者们克服了隧洞埋深大、洞线穿越岩溶泉、断层、长时间大流量出水等施工困难,攻克全洞段独头通风、超长距离无中间闭合点测量和超长距离连续皮带机出渣等多项重大技术难题,为实现全线贯通付出了巨大努力!”
大国崛起正当时,华夏儿女齐奋进。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紧紧跟着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茬接着一茬干。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是能担大任、能干大事的建设者。奋斗的号角再次吹响,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就像日出东方的朝阳,将以激情如火的青春之我建设我们的伟大祖国。
责任编辑:赵彩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