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禄山下洋河畔,风光不与四时同。李家村庄迎巨变,产兴业旺人奔康。村史馆藏聚人心,乡风文明永流传。脱贫攻坚意犹在,乡村振兴迎面来!”福禄山下、洋河畔边,青山环绕、绿水长流,天蓝云白、牛羊成群,红色基地,铭记历史,绿色稼穑、欣欣向荣,金色谷子、粒粒飘香,黑色陶瓷、远近闻名,街巷整洁、道路畅通,蔬菜市场、车水马龙,村史展馆、古香古色,留住乡愁、传承乡风,多彩李庄、圆梦小康,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这是一首乡村振兴诗也是一幅其乐融融的乡村美景图,更是大同市天镇县玉泉镇李家庄村的真实写照。
李家庄村始于元朝末年,东临福禄山,西临南洋河,自古以来都是天镇县守卫京师的一道重要屏障,民风淳朴,以农为本,奈何南洋河水患不断,福禄山乱采乱伐,日军在天镇县的大屠杀当地群众也未能幸免,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这个原本美丽质朴的村庄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贫穷落后似乎成了这里的代名词。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改善民生、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当地政府的首要目标,近年来,在山西省委常委、大同市委书记张吉福的包联指导下,在省交通的大力帮扶下,在天镇县县委、县政府、玉泉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李家庄村两委和全村群众的努力下,李家庄村紧扣“脱贫退出”这个中心,以“党建引领、产业为本、文化塑魂、美丽宜居”为主攻方向,开始迎来复兴的曙光。
把党支部的凝聚力找回来
2015年,山西省交通运输执法局开始帮扶李家庄村并派驻大同交通运输执法局天镇分局局长高平担任第一书记。这个李家庄村的外来户根本就不把自己当外人,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成了他们最贴心的人,在他的倾心帮扶下,李家庄村有了质的飞跃。俗话说:“党员看支部,社员看干部”,一个强有力的党支部是村经济发展的引擎,他一方面积极组织开展党组织活动,另一方面积极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在他和上级领导的积极争取下,李家庄村修缮了南洋河堤坝,新配置了吃水井水泵,更换饮水管道1500米,彻底解决了村里水患及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完善了村级图书阅览室,配置了2台电脑,购买了350册图书以及桌椅,同时配置健全了村级老年活动室、休息室等;积极协调电力部门在全村街道上新安装了42盏太阳能路灯,点亮了街道更点亮了人心;规范建起了9个垃圾池,对村容环境进行了彻底美化、亮化;建起了200平方米的村文化广场和漂亮的大戏台,成立了村里的秧歌队和广场舞队。在高书记的带动下,村党支部在村民心中的威信日益高涨,“有事找支部”已成为全村的共识。
把村里的民心路修起来
“要想富、先修路”,李家庄村地处城郊,区位优势明显,但常年受困于闭塞的交通,出村道路一直是泥土路,每逢雨季泥泞不堪,十分难走。2016年10月底,在省交通运输厅的支持下,一条投资800万元,宽7.5米、长5.7千米的通村沥青路,在村民的一片欢呼声中竣工了。之后又对村里1.3千米的主街道进行了硬化,道路两旁还栽种了油松、金叶榆等树种,再加上新绘制的村级文化墙,李家庄村又开始变美了。2016年底,省委常委、大同市委书记张吉福深入包联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时,对该村的脱贫攻坚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勉励大家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建设美丽、幸福的李家庄村而不懈奋斗!
把富农的好产业搞起来
脱贫致富快,全靠产业带。李家庄村有耕地225.4 公顷,其中水浇地153.33公顷,立地条件并不差,在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和村民代表的多次商议下,最终议定全力打造谷子、糯玉米、黄花三项主导产业。李家庄村,相传又名“米家庄”,所产小米具有颗粒饱满、质地晶亮、清香可口的优点,是老人患病、妇女哺乳、儿童成长的优选食品。省交通运输执法局帮助村民引进“8311”优质谷子,每667平方米给予100元补贴,极大激发了村民种植谷子的积极性,全村谷子从23.33公顷一下子发展到创纪录的61.06公顷,每667平方米存收入1280元,136户共收入117万元,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利用电商平台,推向全国市场,将李家庄村打造成福禄山下的小米之乡。种植糯玉米82.66公顷,收入87.8万元,种植黄花16.73公顷,按目前市场价湿黄花每千克4.6元,每667平方米最低摘收1750千克,6670平方米黄花收入可达200余万元。黄花收摘时又需要大量人工,能较好的解决本村农闲时剩余劳动力无收入问题。今天,在“百亩黄花”“百亩谷子”“千亩糯玉米”的产业带动下,村民正逐步走上了一条脱贫致富路。
把乡村振兴的蓝图绘起来
2018春节,山西省委常委,大同市委书记张吉福在李家庄村与贫困户共度新年时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提升。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稳妥做好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努力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李家庄。”
这些年对李家庄村来说是极不平凡的,在实现了整村脱贫退出后,县乡村三级牢记张书记嘱托,继续加大工作力度,用乡村振兴措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动群众生产生活改善。
这些年,村里修建了全县第一座村史展览馆,通过陈列日常生活用具和史料照片真实反映了该村历史沿革、村落文化,不仅再现了该村过去的生产生活状态,发展变化和村民奋斗创业的光辉历程,更展现出乡村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独特底蕴,成为留住乡愁、凝聚人心、激发内力、传承文明的重要平台。
这些年,坐落于洋河畔边,风景优美,宽敞整洁的13700平方米打谷场投入使用,秋收时节,村民们聚到一起,扬谷子、晒玉米、碾高粱,再现了一幅其乐融融的乡村丰收美景图;这些年,国陶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家庄展览馆里的黑陶产业迎来大发展,所产黑陶制品热销国内外;这些年,李家庄村凭借国防红色教育基地成为省级乡村国防教育示范村镇,迎来了一批批爱国的青年学生;这些年,村里的蔬菜交易市场圆满完工,同时投资187万元,新建的恒温库、烘干房、磨面房、公共浴室,公共卫生间也投入使用。这些年,李家庄村推陈出新,不断探索,在玉泉镇副镇长李军华的带领下,远赴国家农高区杨凌“求取真经”,在洋河岸边建起了拥有20栋温室大棚的现代农业实验园区,曾经的盐碱滩结出了“致富果”,令当地村民赞不绝口。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走出一条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之路,为天镇县从传统农业县向现代农业县转变积累了宝贵经验。
未来的李家庄村还会在洋河岸边发展农家乐,引进跑马场,在福禄山上种植百亩果园林,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照亮李家庄村村民的小康生活。站在福禄山上,远眺李家庄村,一幅乡村振兴的蓝图正在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