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大同市天镇县“许家窑模式”改变了一个偏僻小山村贫困群众的“精气神”,农家扶贫摄影展、针线笸箩、边城小村、爱心股份等扶贫扶志方法让这里的贫困群众树立起脱贫的信心,“许家窑模式”这一案例也入选了《中国减贫奇迹怎样炼成——扶贫扶志故事选》一书。为了将这一造福群众的许家窑模式发扬光大,第二任驻村书记姚世锋迎难而上,久久为功,艰苦奋斗,终于书写出许家窑模式振兴的新篇章!
赤胆忠诚写就人生大义,无私奉献诠释鱼水深情。他甘心放弃城市的繁华,与穷乡僻壤结缘;他是这方热土上的过客,却把赤子之心留给了这里的群众。心有多真,情就有多深;心有多大,干劲就有多大,他带领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身影是小康路上最美的风景!他就是被天镇县许家窑村村民称作“黑脸”书记的姚世锋。
用实干加苦干 做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冬季寒冷少雨雪,春季干旱多风沙,人多地少无产业,结构单一集体弱,是早些年许家窑村的真实写照。这个山坡上的小村庄,地处偏远,全村共有98户238人,耕地62.40公顷,建档立卡贫困户27户。经过前任第一书记杨河芬的大力帮扶,该村已脱贫,村民们的“精气神”都被调动起来了,“许家窑模式”也小有名气,但如何将脱贫果实巩固好,将这一好的模式继续发扬光大,带领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是摆在许家窑村面前的一个难题。2018年是天镇县脱贫攻坚滚石上山、爬坡过坎之年,由大同市人社局帮扶的许家窑村第一书记也面临换届难题,谁能够接起扶贫棒子,继续将这项工作做实做细呢?面对领导的犯愁,正值壮年的姚世锋挺身而出,毛遂自荐,挑起了这一重担。当时,他这一举动被许多同事质疑,“他这常年在办公室的人,能吃下村里的苦吗?”“他家孩子刚上幼儿园,我看他是年轻气盛,呆不长久的。”面对质疑,姚世锋决定用行动来回答。2019年4月,姚世锋接力上任天镇县许家窑村第一书记。2020年2月,他又兼任许家窑村驻村工作队长。
刚到许家窑村,面对夏天蚊虫老鼠、冬天刺骨寒风,他没有动摇。咳嗽拖成了慢性气管炎,经常气喘得不能说话,他却依旧坚持在脱贫攻坚一线。忙碌的时候连续一个多月没有休息,顾不上照顾妻子和两个孩子。一次开车去乡里,雪天路滑,汽车撞到了路边护栏上,差点掉到路边的深沟中,但他直到安顿好工作,才把车送到修理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他想方设法筹集防控物资,第一时间奋战在战疫一线。他带头表率,签订了党员疫情防控承诺书,与驻村工作队员、村干部共同值守在村疫情防控检查点,严防严控,在防控一线忠实履行责任担当。他以特有的为民情怀和固有的坚强意志,在脱贫攻坚的岗位上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谱写了一曲“脱贫攻坚赞歌”,赢得了干部群众的认可和信赖。
用真心换真情 做老百姓的“贴心人”
“只有在基层受过苦,知道百姓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才能够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才能够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为百姓做实事、好事。”姚世锋将《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里的话写在驻村日记的第一页上,以此激励自己做一名合格称职的第一书记。
刚驻村时候,部分村民不理解、不信任、不支持,他决定从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入手。村里虽说通了自来水,但群众反映水质浑浊,他和工作队积极协调水务部门进行供水管网改造,还百姓一股清泉;他多方筹集资金,维修已黑了半年的路灯,为村文化广场配置石桌石凳,在村民庭院安装太阳能院灯,实现了亮灯又“亮心”。他走访特殊困难群体,拉出帮扶需求清单,针对性开展帮扶,为家庭困难的中小学生送去书包文具,为生活困难的低保五保户捐赠衣物,为75岁以上老人赠送拐杖。他建起了“许家窑村连心微信群”,搭起了干群互帮互助的“桥梁”。他是群众心中“救火”书记,无论村民谁有困难找到他,他都会放下手头工作、放下饭碗,第一时间去解决。村民袁仁义因病生活困难,他及时为其申请了低保救助;村民贾斌房屋存在重大隐患,薛志广房屋周围积水严重,他积极想办法处理。2019年11月26日晚,贫困户朱占奎骑电动车掉到了沟里,造成脑出血,呕吐昏迷,生命垂危。他一面安抚家人,一面紧急联系协调住院、抢救,终于挽回了朱占奎的生命。
一件件事让村民们看到了党员干部真抓实干、一心为民的好形象,极大提升了驻村帮扶的满意度,激发了村民继续建设新许家窑的积极性。
用创新迎振兴,做发展的“开路人”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许家窑模式”闻名全国,但如何才能将这一模式更加的发扬光大?带着这个问题,他一面因地制宜谋发展,一面外出取经闯新路。大同市的灵丘县边台村、云州区新堡村、天镇县万家乐移民安置区都成了他的取经之地。经过深入调研,他全面掌握了全村人口和产业发展信息,和村“两委”班子、驻村工作队员研究发展规划,落实帮扶政策,最终确立了“智志提升为根,特色产业为干、生态宜居为枝,文明乡风为叶”的发展思路,为许家窑村的小康之路明确了方向。他要让许家窑村小康之树在党的阳光沐浴中根深、干壮、枝繁、叶茂,成为造福许家窑人的参天大树。
改良农业激动力。为改变传统粗放式种植结构,他赴河北省张北县脱毒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考察,推广优质马铃薯种薯种植13.33公顷,农户每667平方米均可增收500到1000元;发展“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定单式农业产业模式,与天镇县同心源果蔬公司达成协议,改变过去大田作物结构,引进糯玉米种植项目,春天免费为村民提供种子和技术支持,秋天由公司以协议价收购,比种植普通玉米亩均增收500到800元,且保证了农户的稳定收入;与天镇县通航粮贸有限公司合作,确定许家窑村为种植产业基地,村合作社代销公司小杂粮产品,保证农户收入,增加集体收入;与山西省农科院高寒作物研究所专家对接,引进推广优质小杂粮良种种植,亩均增收500元;为提高农户收入,推进建设“爱心磨坊”,联系社会力量配置了碾米机、磨面机、去砂机和真空包装机,发展小杂粮加工,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家庭农场”激活力。针对许家窑村土地少、老年人多的特点,推动“家庭农场”建设,发展土鸡养殖。过去由于鸡苗死亡率高,农户养殖积极性不高,姚世锋四次赴大同市市级龙头企业新荣区利国种鸡场考察洽谈,为村民订购优质鸡苗,落实防疫措施,实行集中采购、分散养殖、统一技术标准、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市场销售的模式;想方设法筹集资金19000余元,为村民采购“家庭农场”建筑材料,免费为村民建设标准鸡舍,引导村民发展小型养殖产业。他还建起了村农产品展销中心,制作宣传资料,联系单位同事和亲友,为了推销村里的土特产品大力吆喝着。他的私家车成了村里的货车,一箱箱的土鸡蛋和各种土特产品送到城里的餐桌,换来的是老百姓合不拢嘴的笑脸。“感谢姚书记的帮销,我们通过养鸡家家户户都能增收3000-5000元,这不,最近我又自费买了20多只鸡苗。”村民朱福安激动地说到。
入户走访激内力。解决实际问题成了姚世锋的“家常便饭”。为村民朱占何联系优良种羊,协调联通公司为其羊场安装网络;为村民贺金枝联系农技专家了解养猪技术和养殖扶贫政策、赠送技术书籍等等。他组织村两委为帮扶许家窑村的爱心人士颁发荣誉村民证书,出具感谢信,让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到脱贫攻坚伟大事业中来。
截至目前,许家窑村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养殖业,发展规模养羊6户,养羊400余只;发展规模化养猪场2处,年出栏300余头;发展大牲畜养殖,现有驴60余头(其中种驴2头),发展“家庭农场”46户,养鸡2000余只。特色产业的发展极大增强了农户致富信心,增加了农户收入,巩固了脱贫成果。
用爱心激信心,做志智双扶的“带头人”
脱贫攻坚,如何“提质”?增收致富,怎样“增效”?关键就在于,让扶贫与扶志、扶智“同频”,使扶贫的外源动力与脱贫的内生动力“共振”。为此,姚世锋主要做了三件事:
让百姓“笑”起来。他联系市农业畜牧专家到村现场开展养殖防疫培训。与大同市畜禽繁育工作站、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合作建设“农技扶贫基地”,实现了农户和专家的互通互联。针对农技专家来村授课机会少成本高,农户白天农忙顾不上的问题,积极推动农村“微课堂”建设:申请购置安装了投影设备,探索远程教学、“夜校”教学、随机教学;请村里的种植养殖“能人”结合自身经验给村民讲解;通过微信即时推送,开阔农民见识,提高农户种植养殖技术,推动“庭院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现在,村委党群活动室成了村民提高种植养殖水平开阔眼界的“微课堂”,村民的致富信心更足了。
叫百姓“暖”起来。姚世锋把党的惠民政策编印成册送到老百姓家中,面对面讲解党的政策,让老百姓感党恩、跟党走;他建设了“奋斗”墙,收集整理脱贫攻坚路上的摄影作品、美丽瞬间,让村民看到近年来村里的变化和自己奋斗的历史。“勤劳致富”“技术致富”“好日子是干出来的”成为村民的共识。贫困户贾有斌从5只羊起步,发展到20余只,今年还要扩大规模。他说:“靠别人的慰问发不了财,要致富还得靠自己。”村民思想上由“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致富劲头更大了。
看百姓“动”起来。许家窑村经过乡村改造工程,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环境卫生不乐观。姚世锋带领工作队捡烟头、清积雪;他和村委研究村规民约,落实保洁制度,建设“文化庭堂”,开展卫生文明户评选,推行扶贫超市积分制度。在大同市人社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他和村两委实施了“绿化工程”,在村边路旁种上了云杉、油松等树种500余株;开展“清洁工程”,在村放置垃圾桶,为村民捐赠扫把、香皂、洗衣液、垃圾桶等清洁用品,倡导良好卫生习惯。他筹措资金购置表演服装,请舞蹈教师现场培训,鼓励村民参加村文化队活动,强身健体的同时释放文化热情,引导村民健康生活娱乐生活方式。渐渐地,昔日的土村庄干净了,村民的精神面貌得到极大提升,幸福感明显增强。
一年多来,许家窑人变了,发牢骚的少了,干事的多了,打架赌博的没了,重视学习的多了;看笑话的人少了,热心的人多了。见到姚世锋的人都说他晒黑了,变成“黑脸”书记了!他总是笑着说:“只要能让你们早点过上好日子,黑点也值!”
“一任书记杨河芬,精准扶贫来我村,工作到位暖人心。二任书记姚世锋,接起重担不放松,工作勤恳又认真,心里装着老百姓,他是新的孔繁森。”这是天镇县张西河乡许家窑村村民为第一书记们编的顺口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在张西河乡党委政府和大同市人社局对许家窑村的大力支持和帮扶下,这个曾经的小山村焕然一新,一幅产兴业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蓝图正在绘就!
责任编辑:武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