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德在童话故事《忠实的朋友》里描述过这样一类人:他们觉得“真正的朋友就是共享一切”,但他们总是非常理所当然地分享朋友的一切,却从未想过让朋友也同样分享他的一切。
这个故事有一百多年历史了,但现在读起来依然会让人会心一笑,因为生活中这样的人真的挺多的。
「帮我一个忙好吗」
差不多两年前的夏天,公司新来一个实习生,啥都不会,第一天老板就想把她开除了。
我说不要这么着急,多给年轻人机会,啥都不会很正常。
当初我也什么都不会,为什么不把我开除了呢?都是慢慢来的嘛。
老板:当初是想把你开除的,但是给你开的工资比较低,也不是不能用,性价比高,就留着吧。
我:....
算了,不管怎么样,我都准备和这个新人成为朋友,默默帮助她,直到她学会如何独当一面。
我承认,这么做有我的私心,尤其是想到当初我也差点被开除,恻隐之心就如这两天南方的高温一样泛滥。
新人一开始非常殷勤,虚心向我请教,一口一个王总,叫得我满心欢喜。
虽然我只是个小主管,虽然我的脑壳已秃,年华不再,但我也是会经常幻想自己被称为“王总”的情景。
我还有梦。
新人帮我完成了这个梦。
我每天帮她做行业分析,深度整合,市场调研,风险规避....(也就是做PPT),没多久,她就成为了新人标杆,一个月火速转正。
看着她飞速成长的样子,我感到踏实又欣慰,就像一个老父亲。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
她从“王总帮我个忙好吗?”到“这个我不会”再到“图片”只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我感受到了一丝不妙。
终于有一天我对她说:“你也该学会自己做了吧。”
她的表情先从期待,再到不解,然后到愤怒,全程不超过四秒。
第二天她愤而辞职,并且将我拉黑,辞职前还写了一封举报信,说我上班摸鱼,时刻幻想着带着团队出走,成为王总。
我笑了。
老板也信了。
升米恩,斗米仇。
古人诚不我欺。
「下一顿我请」
人到中年失去工作,一切都变得有意思了起来。
年龄比我小一轮的面试官称我为小王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我被对方公司拒绝的样子也像极了刚刚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应届生,感觉自己仿佛年轻了十岁。
最终凭借多年好友的帮(lian)助(min),我得到了一份同职位的工作。
降薪入职,一夜回到22岁。
我感到充实又欣慰。
这是一家创业公司,连我在内只有十个人不到。
他们还都是年轻人。
人生经验告诉我,搞好人际关系是进入职场的第一步。
我给年轻的同事端茶倒水,嘘寒问暖,买咖啡定外卖,周末请他们吃饭,看电影。
我甚至看起了综艺节目,把朋友圈背景换成了王一博朱一龙。
我知道,我那极力融入年轻人群体的样子,又一次像极了一个老父亲。
久而久之,同事叫我大哥,老板叫我弟弟。
我的老板,也就是那位怜悯我,不是,帮助我的朋友,也开创性地在公司引入了友情工作论。
“大家能在一起工作,就都是朋友。”
有意思的事情又一次发生了。
从“老王我们喝奶茶吧”到“我要大杯无糖去冰”再到“图片”只用了不到两个月。
而从“周末去哪里玩?”到“新开那个串串店挺好吃的”再到“周末啦@老王”只用了不到一个月。
有一位朋友,一到晚上就喜欢叫我出来喝酒,向我吐露他们年轻人才有的烦恼。
比如没有人爱他,比如他的头发开始大片脱落。
除了指着自己明亮的头顶来安慰他,我也做不到什么。
想到自己也没有人爱,我就不好意思不买单了。
还有一位朋友,一到周末就约我去吃饭。
他盛赞我年纪大,吃得多,是当代美食家。
他不知疲倦地邀请我去尝试新开的餐馆,并且不厌其烦地说着“下一顿我请”,我也不厌其烦地帮他买单。
我承认,在他们的吹捧中我有过一丝丝的快感。
中年人的虚荣,就是年轻人叫你一声“X总”。
但时间一长,我对这样的活动也失去了兴致。
我不再为他们买单,或者说,买单的时候不再那么开心。
他们开始说:“老王你变了。”
“老王这个人,初一看老实,原来也挺精明的。”
虽然是带着调侃的腔调,不过我听着总是心存芥蒂。
我开始审视自己,在做人方面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我得出的结论是,没有。
对别人好一次,他会觉得这是情分。一直对他好,他就理所当然地觉得这是本分了。
「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的」
“我就应该这样做吗?”
这是童年记忆中我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了。
如果你亲眼见过亲人的崩溃,你就会知道,理所应当是一种对他人的压迫。
从小我就不是一个好孩子,不爱学习,贪玩,不体谅父母,青春期尤其如此。
而我的母亲是一位勤勤恳恳的流水线工人,三班倒了一辈子。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14岁那年某个周末,我邀请同学来家里玩,一阵造作之后,那场景就像演唱会结束后的会场,一地鸡毛。
送走同学,我也没有打扫,因为在我潜意识里,这不属于我应该做的事情。
这是妈妈应该做的事情。
我直接躺床上睡着了,作业也不做。
一觉醒来,我看到下班回来的我妈,独自站在昏暗的灯光中。
一地垃圾无人收拾,桌子上满是吃剩的食物,还有苍蝇飞来飞去。
我妈问我作业做了没,我说没有。
她又问我干嘛了都,我说玩啊。
然后她就哭了。
我无法用华丽的辞藻描述那场景,反正,就是一个疲惫的工人母亲下班回家面对杂乱的家以及不懂事的儿子开始嚎啕大哭。
她说了句我终身难忘的话:“我就应该这样的吗?我就是该做家里的奴隶吗?”
成年人的崩溃不一定悄无声息,但来的时候肯定山崩地裂。
不过当时我不懂事,我想的是,“当妈的不就应该这样吗?”
长大后我经历了很多,有一直搭我便车,某天我不方便,他就抱怨的同事;有问我借钱,我给他少了就骂人的朋友;有分手索要分手费,并且觉得我送对方那么多礼物是理所应当的,曾经的爱人。
此刻,也只有我妈一直任劳任怨地为我们家付出,时不时给我做点吃的,时不时问问我钱够不够用。
我才意识到,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的。
我们总以为,是朋友就应该怎么样,是父母就应该怎么样,是恋人就应该怎么样。
可是其实正常情况是,对方可以不怎么样。
如果怎么样了,那是因为对方在乎你,爱你,把你当重要的人看。
在一段关系中,没有谁注定是付出者,也没有谁注定是享受者。
享受他人对自己的关爱,同时也回报以自己的关爱,这才是健康以及长久的人际关系。
希望你们都是,以及都能遇到这样的人吧。
责任编辑:董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