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学历不高,却敢闯敢拼;他技能不全,却努力奋进;他不算富裕,却甘于 奉献。他早年成立灵丘县永乐运输服务部和煤炭运销有限公司,如今又创办灵丘 县佳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和三里坊种养专业合作社。他聪明机智、扎实肯干,一 心要带领村民走上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他就是灵丘县东河南镇王品村党支部书 记———李自芳。
当好农民致富路上的“领路人”
灵丘县佳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是李自芳于 2013 年 4 月发起成立的一家集饲 草种植、肉牛养殖为一体的民营企业,注册资金 1580 万元。公司位于灵丘县东 河南镇王品村,占地面积 14 万平方米。2016 年,公司资产总计 8856 万元,现 有牛舍 0.26 万平方米。养殖品种主要有西门塔尔和夏洛莱、利木赞等优良肉牛 品种。2016 年存栏肉牛 5200 头,转化饲料、饲草 4500 万千克,出栏优质肉牛 5000 头,实现销售收入 8260 万元,利润达 1560 万元。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 “高起点、高标准”,瞄准市场,艰苦创业,现已拥有灵丘县最为先进的养殖设施 和养殖技术,是灵丘县肉牛养殖规模最大的经济实体之一。2013 年度被评为灵 丘县农业战线先进集体、2014 年被评为“大同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4 年度灵丘县科普示范基地、2014 年度农业战线先进集体,并入选灵丘县“百园立 农”企业,2015 年获得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2016 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授予“肉牛标准化示范场”。
当好农民致富路上的“贴心人”
李自芳发起成立的灵丘县三里坊种养专业合作社成立于 2013 年 5 月,注册 资金 268 万元,业务范围主要包括肉牛育肥。合作社位于东河南镇王品村东南, 占地面积 10 万平方米,现有成员 210 人,基本覆盖了周边所有的贫困人口。合 作社现资产总额 4100 万元,其中固定资产 930 万元、生物资产 2170 万元、流动 资产 1000 万元。合作社现有牛舍 14 栋 1.4 万平方米,青贮池 1.2 万立方米,职 工 52 人,其中技术人员 8 人。合作社年出栏肉牛 2300 头,实现销售收入 3590 万元、利润收入 710 万元。2013 年以来,合作社与灵丘县武灵镇、东河南镇、 赵北乡、白崖台乡和浑源县王庄堡镇的农户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他们不仅 可以在家养牛致富,而且可以到合作社打工挣钱,合作社还长期收购他们的玉米 和秸秆。2015 年,合作社投资 100 多万元购置割草机和拖拉机等设备,免费用 机械为农民耕地,作为回报,农民无偿让合作社收割玉米秸秆,这样一来,农民 不用花钱耕地,也不用处理或焚烧秸秆,合作社也以较小的代价为扩大肉牛养殖 规模提供了稳定的饲草保证,达到了双赢的农企合作模式。
当好农民致富路上的 “娘家人”
作为王品村党支部书记,他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全县脱贫攻坚工 作中奋勇争先;作为农村致富带头人,他不断增强企业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作为一位企 业家,他长期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多次受到有关部门和 社会各界的表彰和肯定。
一是企业与贫困户通过合同契约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确定保护价收购 或优惠价格,同时实行产品质量与价格的联动。按照利润分配原则,在每年优先 分给建档立卡贫困户利润后,剩余利润按照公司、贫困户、村集体利润分配比例 5∶4∶1 进行二次分配。
二是通过项目实施,带动当地养殖业更快地发展。首先是带动小规模养殖户 发展,由于公司和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科学的养殖技术,贫困户养殖的肉牛全部由 公司和合作社包销,公司和合作社已建立自己的品牌和营销网络,有利于实施品 牌销售,以增强“公司 (合作社) + 基地 + 贫困户”的产业利益体,带动基地更 好地发展。
三是带动贫困户。公司和合作社通过贫困户入园形式为周边养殖户提供肉牛养殖、饲料供应、技术服务、疫病防疫、肉牛出栏销售等服务,降低了养殖户的 生产风险,消除了生产者的后顾之忧,增加了其利润。通过土地流转将种植户引 入产业链,为项目提供优质饲草供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土地的作用。公司每年 就地转化周边乡镇 1334 万平方米玉米秸秆 1000 万千克,增加农民收入 460 万 元,直接带动 223 户农民养殖繁育肉牛 1500 头,带动 1600 多户农民种植饲草, 养殖户平均增收 2 万余元、种植户平均增收 8000 余元。另外,贫困户还能通过 公司免费培训后进入养殖园区务工,增加收入,有效避免了“返贫”现象的发 生,实现持久脱贫。
四是通过养牛业上下游产业链的融合和发展,使周边 400 多户贫困户中 300 多个闲散劳动力从事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运输业实现就业,职工月工资收 入为 2000~3000 元;培养了一批农民经济人和职业经理,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 贫致富;安置社会闲散劳动力 52 人,季节用工 130 多人,通过产业链延深,带 动农民二次就业 800 多人,实现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目标,有效促进当地 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责任编辑:晋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