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科技新闻网 > e周刊 > 今日农业 > 正文

刘建晋:返乡创业 80 后 做大做强合作社

2021-04-08 16:15 今日农业

116.png

一个 2000 多平方米的大型硬化晒粮台,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原平市解村乡 圪妥村林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创业故事。秋末冬初,晾晒场上,七八位农民手挥 塑制大板锹忙碌着,或将葵花盘儿不断喂入脱粒机的“大口”,或将淘汰出的碎 葵片儿装入车内运走……背后是一排排新建的房舍。在这伙人中有一个年轻的小 伙子显得那么与众不同,他就是山西省忻州原平市林同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 长———刘建晋,一位回乡创业的 80 后小伙。

情系故土 回乡创业

从小土生土长的刘建晋,亲身感受了父辈们在农村生活生产中的艰辛与不易。父辈们常常对他说,一定要勤奋读书,走出这贫瘠的小山村。大专毕业后, 他当过记者、做过生意、搞过工程……刘建晋在成长,虽然他的社会阅历不断丰富,却越来越思念故土,他意识到他要做的不应该是背弃和逃离那块生养他的热 土,反之,他该用这些年的所学所知去改变和建设家乡。让家乡变美、让父老乡 亲们都过上富足安康的生活成为他最大的责任和心愿。随着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三农”问题持续关注,逐年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投入,在国家政策鼓励和引导下, 刘建晋返回家乡,于 2010 年成立了山西省原平市林同种植专业合作社。

学以致用 务实创新

合作社成立之初只有 5 个成员,以玉米种植为主。但单一的种植结构和生产 模式使合作社成员收入与普通农户无异。特别是 4 年后,面对玉米市场价格滑坡、种地效益甚微的严峻考验,合作社运营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刘建晋开始千方百计寻找种植增效的突破口,他们试种过谷子,效益不够乐观;试过白萝卜制种,收入尚可,但面积大了侍弄不过来。前行的道路必定充满 荆棘与坎坷,刘建晋没有气馁。2015 年,他参加了山西省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 他坚持每天听课、认真做笔记,并充分利用职业农民教育这个平台,与多名专家 教授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次培训让他彻底转变了发展观念,他得到了三点 启示:一是不能盲目生产,必须要围绕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生产结构,通过市场分 析做生产决策;二是要运用良种、良法和大力推广机械化、标准化种植模式,提 高农产品品质;三是要通过为农户提供种子、收购和栽培技术全程指导的方式扩 大规模,带动农民发展规模经营增加收益。

培训结束后,刘建晋瞄准了老师推荐介绍的油料作物———向日葵种植。他先 后三次带领合作社成员多次到邻县及内蒙古等地参观,选中了特种食葵 SH363, 并跟内蒙古三瑞农科总公司达成了引种推广协议。他自己以每 667 平方米 500 元 的土地流转价,集中规划两大片共 10 万平方米,带头试种。同时,请教食葵种 植技术人员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开展技术服务,印发千余份食葵种植技术资 料,用几个月时间广泛动员宣传。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 年到 2016 年,他不仅 在本乡种了 66.7 万平方米,还在苏龙口等六七个乡镇推广了 133 万平方米。 2016 年,入社农户达到 110 户,合作社注册资金 421 万元,经营耕地 200 余万平方米。

为耕者谋利 为食者健康

把自己“绑”在七乡镇农民 200 万平方米食葵种植“战车”上的刘建晋,投 资 12 万余元,买回食葵专用播种机、脱粒机、大型筛选机等现代化农机具,大 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他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种植区农民的技 术服务上。他说,“技术是关键,只有采用标准化生产和全程控制措施才能提 升农产品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从 6 月份机播技术环节,到葵花长到 40 厘米 时的培土管理,到蕾期的施肥浇水,到授粉期的操作,以及吸引蜂群配合授粉,再到收获时的插盘晾晒,防止脱皮,每一步他都要开上自己的小车带上几个技术 员四处奔波,现场指导。半年下来,那一片片漫山遍野金灿灿的食葵大田,成为 当地诱人风景线,也是对他辛勤创业的最佳回报。

授人以渔 服务农民 

这两年,刘建晋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社里 15 户农民投资的农机队, 发展到 5 台大型拖拉机,4 台精量播种机,3 台玉米收割机和机耕、旋耕、运输、 整秆还田等各种农机具,年年在全乡农机化作业上大显身手。2016 年全市机械 化整秆还田作业中,又成为一支特别能战斗的机耕队,高质量超额完成了解村乡 和大牛店镇 1334 万平方米任务。

为拓宽经营渠道,2016 年春季伊始,刘建晋组织林同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 外出参观学习,考察市场,探索引进新型种植项目。在 2017 年干旱无雨的严峻 形势下,合作社种植的 33.34 余万平方米丘陵旱地谷子,依然取得了可喜的丰硕 成绩,较往年种植玉米每 667 平方米增收 300 元。同时,合作社年初引进的白萝 卜籽 1#、小粒黄也喜获丰收,与其他同值地块相比,显著增收增效超过 30%。他 还带领林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开辟了蔬菜新品种种植试验模块 30 个,探 索实践蔬菜新品种在本地气候环境下的生存成长状态,为合作社农户的大面积种 植提供成熟的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经验。合作社还积极探索种养相结合的生态循 环农业模式,推广“猪—沼—蔬菜”的新型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刘建晋这样的青年农场主以实际行动践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他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努力发展现代农 业,突破地块零散、不能连片耕作的弊端,实现种植规模化、资源集约 化、农业机械化,降本增效,提高每 平方米单产产值的同时也获得了丰厚 的利润回报。2016 年林同种植专业 合作社农产品、农机服务、养殖、加 工等相关产业全年累计销售收入突破 570 万元,实现利润 60 余万元,直接带动 200 余户村民受益,增产增效,家庭人均增收 4300 元。间接拉动周边 1000 余农户迈上新型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晋姣姣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