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北部的忻州市有个东楼村。这是一个只有 66 户、178 口人的自然村。 全村人少,收入也少,徘徊在贫困边缘。
2014 年,49 岁的张文清带领村民成立鑫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科技服 务平台,示范引领带动乡亲们发展蔬菜大棚。
2017 年 1 月,张文清成立了忻州绿野仙蔬菜配送公司,建立了社区支持农 民的模式,送蔬菜进社区,引导农民从传统小农向商品小农转变。 2017 年 4 月,他尝试起“土地托管”,打造农业生产全托管模式,仅流转土 地实现规模化经营,农民直接节省成本 10%,直接增收 10%,得到乡亲们的认 可。
在张文清的引领下,小农户踏上了现代农业的快车,东楼村的农业逐渐走向 现代化、产业化,村民的收入节节升高。2016 年,合作社实现总收入 2500 余万 元,盈余 940 万元,社员人均收入提高 70%。
惠农平台让村民笑逐颜开
东楼村地处忻定盆地,种植基础并不差,一直以种植玉米、韭菜、甜瓜 为主。
“但好年好景,差年差景。靠天吃饭的习惯、传统的农作物种植导致村民的 收入一直上不去。”张文清说。
2014 年,以股份制合作的形式,张文清联合村民成立了鑫通农业专业合作 社,建起大棚,种植有机蔬菜和瓜果。
“合作社可以让村民抱团应对市场,避免蔬菜上市时的自我价格战。更重要的 是,通过合作社向村民传输科学生产理念,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张文清介绍。
把合作社打造成农业科技服务的平台成为他带领村民致富脱贫的一个杠杆。
一方面建设生态科普示范基地,聘请副高以上的专家 5 名,培养技术人员 11 名,与省农科院,忻州植保站、忻府农技站、蚕果站、蔬菜中心等科研单位 合作,承担新品种、新技术试验、试种科研基地。一方面为周围乡镇的广大农户 提供优种、优肥、技术培训、指导、咨询服务。
2016 年,合作社投资 20 余万元成立了科普培训中心。聘请了市区 5 名农业 专家,建设了 2 间 100 余平方米的教室,配备了电脑、投影仪、图书桌椅等设备,设 立了科普栏、电子宣传栏。结合时令,以授课与实践相结合、专家与土专家相结合为 农民进行科普培训。到现在为止已培训 20 余场,参训人达 2000 余人。
以合作社为主体,用技术提升生产,东楼村村民也吃上了科技饭。如今,合 作社现有股东 53 名,社员 150 余人,种植面积高达 90.7 万平方米,涵盖了大部 分村民。以绿色环保、健康有机为特色,种植品种有西瓜、香瓜、油桃、核桃、 水果玉米等 50 余种,合作社形成蔬菜、瓜果、肉鸡、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农业 教育、采摘等特色板块,成为农民朋友的科普示范基地,城镇市民的生态观光基 地,学生实验的体验基地。
有了科技服务支撑,合作社受邀参加了北京国际籽种农博会,受到了市科协 表彰,获得了“忻州市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称号。
社区链接让村民转型升级
2017 年 1 月,立足于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张文清成立了绿野仙蔬菜配送公 司,意图通过蔬菜进社区的服务建立起社区支持农民销售模式。
对于这种模式,张文清有着深刻的判断。“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要靠 加工转化,也离不开渠道建设。蔬菜配送已在许多城市实践成熟。资料显示仅一 个忻州地区的农副产品的总交易额就达到 23 亿元,而需要依赖绿野仙蔬菜配送 公司的份额将至少超过 6 亿,蔬菜配送市场巨大。”
判断如何变为现实呢?张文清依然小心尝试。
今年的 5 月 3 日,他举办了一场绿野仙进万家的活动,通过订单 + 预售,以 销定产既满足了市场调研也实现了产销对接。结果超乎预料,1270 个现场订单让他有了继续前行的信心。
截至目前,公司已完成 1270 多家配送业务,加上合作社基地,共为 180 位 村民提供了就业和扶贫岗位,人均年收入 2 万余元,其中包括 30 余户贫困户。 目前,生态园已具备观光、游览、品尝、采摘、购物、休闲、住宿等服务项目, 开发出当地特色的农副产品和旅游产品。这将为当地村民提供更多的致富产业和 脱贫岗位。
土地托管让农户大搞生产
2017 年 4 月,在张文清的主导下,一个名为“土地托管”的新鲜事物在东 楼村拔地而起。
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合作,合作社尝试玉米托管模式。这一模式 下,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种子、化肥等农资和旋耕地、播种、打药、收获等农机作 业的全程托管服务,价格一律按市场价的 90%收取。玉米种植和田间管理技术由 玉米研究所免费服务指导。农户基本不需要自己管理农田。
“这样做就是建立起全产业链的农业服务体系,是对合作社的又一次升级。” 张文清介绍,升级后不仅利于土地的规模化、标准化,更降低了农资购买成本和 农机服务成本,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生产全托管给合作社后,玉米平均每 667 平方米产 800 千克,增产效果明 显,较其他地块可增产 75 千克,按每千克玉米 1.6 元计算,每 667 平方米可多 收 120 元。种子、化肥、除草剂、浇水每 667 平方米投入 255 元,比市场价节省 20 元左右,旋耕地、播种、收获投入 120 元, 比市场价节省 15 元左右,几项折算下来每 667 平方米玉米除去成本可收入 920 元, 相比土地流转,每 667 平方米可多收入 300~400 元。
2017 年,张文清在东楼村示范推广 “增益型套餐式”土地托管服务经营模式, 托管面积近 20 万平方米。他说,当地农民 的托管意愿很高,目前预计合作社托管土 地面积能达到 334 万平方米。 创新模式发展农业,张文清探索着适 合东楼村农业的发展升级之路,也在摸索 着村民脱贫致富的兴旺产业。
责任编辑:晋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