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谷恋村高履涛,十里八村的庄户人都会竖起大拇指,人们都称他为“科技能人”“田秀才”“土专家”。多年来,他心系农村、心系农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常年奔波在乡镇农村、田间地头不辞辛苦地推广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他的时间表中没有星期天、节假日,始终忘我地奋战在田间第一线。
为农服务 屡建新功
1972年3月,高履涛从祁县谷恋中学毕业后,在谷恋农校半工半读,白天从事田间劳作,晚上学习农业科技和技术推广课程。为充实自己,专程到晋中农校参加农科知识培训。1992年,他承担了省农科院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当年他引进种植大白菜新品种“太原二青”,每667平方米纯收入达到1650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菜积极性,有效带动了祁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000年3月他被农科院种苗公司聘请为祁县驻点技术员,从事推广试验、示范、优质高产栽培管理技术研发工作,参与了新品种“晋单42号”选育工作,荣获2000年度“山西省农科院种苗公司先进技术员”称号。2001年9月18日,经省农科院等相关部门的联合测产,试验示范的晋单42号创造了1012.4千克的玉米高产纪录。
2004年,为了更好地开展科技推广工作,他牵头组织了祁县高源农作物经济技术协会,并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山西农科院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遵循“引进—示范—大面积推广”程序,坚持“科研院校(所)+协会+会员+农户”四位一体化模式,通过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着手建设了40.2万平方米科普示范基地。同时在市、县科技部门支持下,建设了占地240平方米、拥有2000余册各类农业科技图书、300余套科技光盘,电视机、投影仪、电脑等现代化培训设备一应俱全的科技活动室。
14年来,高履涛和他的高源农作物经济技术协会共引进、示范、试验了几十个农作物新品种,并自主开发出了玉米红蜘蛛综合防治技术。这些品种和技术的引进试验,为品种更新换代、新品种新技术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基础。2016年与山西省农科院合作,开展玉米超高产试验示范,示范推广耐密型品种福盛园52、福盛园55,全程机械化作业,通过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的“五统一”的技术路线建设超高产示范基地40.2万平方米。集成示范秸秆还田+机深耕、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模式,示范基地平均单产突破了1.34千克/平方米,同时8000平方米的高产示范区创造了亩(1亩约为666.67平方米)产1241千克的记录;为当地农业生产树立了新的标杆。这些新品种的引进推广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及周边县区农业发展和种植业结构调整。
多年辛勤的耕耘,让高履涛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肯定,屡获殊荣。2003年,他获得了“晋中市拔尖乡土人才”称号。2004年获祁县县委、县政府颁发的“科技能手”荣誉称号。2006年高源农作物经济技术协会获得了“先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称号,2007年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评选为“2007年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并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2008年度山西省百强协会”,他本人被评为“2008年晋中市十佳科技带头人”,并被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中农国优北京科技推广中心评选为“2008年全国优秀农技推广工作者”,2011年荣获全国科普惠农先进单位称号,2011年被评为“晋中市委高级联系专家”。2014年荣获全国科普惠农先进单位称号。2014年获得晋中市技术承包二等奖,2015年获得晋中市技术承包一等奖,2016年荣获祁县县委、政府拔尖乡土人才称号。
新时代的领跑者
2008年,在谷恋村党员和广大群众的支持下,高履涛当选为谷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上任3年,高履涛个人前后垫资65万元,争取上马新建学校工程、吃水改造工程、街道硬化村村通工程、土地治理项目、土地复垦项目、农田水系渠道硬化项目以及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等与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7项项目工程,总投资2400万元。九大工程的完工,彻底改善了谷恋村的村容村貌以及生产生活设施,并在2013年申报成功“中国传统古村落”,在2014年又申报成功“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上任9年来,高履涛积极联络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古建研究院、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东南大学古建规划设计院等,引智争项,挖掘谷恋村历史文化名村旅游资源,初步设计完成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扩展了谷恋村文化产业,夯实了谷恋村旅游业发展的产业基础。
扶贫攻坚走在前面
首先,高履涛对全村贫困户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对其家庭人口、生产生活现状、年收入情况、致贫原因作了全面了解。其次,帮助制定脱贫计划,根据各户不同情况,寻找脱贫项目。第三,发动党员干部捐资捐物,解决个别贫困户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具体困难。
回首过去,高履涛同志用心血和汗水在他所热爱的科技事业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一致信赖与赞扬,也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在成绩和荣誉的背后,是他对农业农村工作的艰辛付出,是服务群众的赤诚追求,他用技术和创新、忠诚和奉献唱响了一名新型职业农民的时代赞歌。
责任编辑:康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