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科技新闻网 > e周刊 > 今日农业 > 正文

晋源,科技育秧,稻农,新希望,机械化育秧

2021-04-28 16:11 今日农业 任艳坤

“又到一年育秧时,田间地头农耕忙。”4月16日记者走进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花塔村稻田公园附近的育秧大棚内,一条自动化育秧生产线正不停运转,生产线旁的稻农正有条不紊地分工作业。从纯手工到科技化,从成活率低到稳产增收。这是太原市首次大规模采用机械自动育秧生产新技术,意味着晋祠大米标准化生产迈出了关键一步,为晋祠水稻生产增收带来新希望。

1.jpg

已有45年水稻种植经验的花塔村村委会副主任任福贵滔滔不绝的谈起机械化水稻大棚育秧技术的优点:“以往人工育秧,效率低,成活率也低。因此,去年晋源区首次大规模采用机械自动育秧生产新技术,现在有了机械化育秧设备,十几个人一天就可以育170亩左右秧苗,育秧效率提高了将近30倍。效率提高的同时人工成本也降低了,花塔村的12个大棚平时只需要4个人来管理。育秧效率提高了将近30倍,解放了人力劳作。由于大棚育秧不受时节影响,可科学精准控制温度、湿度和土壤基质酸碱度,可精准控制调整秧苗的生长速度,机械化水稻大棚育秧省时省力,提高水稻成活率,成本低产量高品质好,为稻农带来了新希望。”

花塔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政府的帮扶下,我们村成立了晋祠大米股份经济合作社,购买自动化育苗、插秧、收割机械,投资200万元建立晋祠大米加工厂,还建起占地30亩的温室大棚育秧基地,实现了从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到加工一体化的全时段、全过程标准化生产体系。”

2.jpg

享誉三晋的晋祠大米,有3300多年的种植史,素有“北米之最、皇家贡品”之称。四季分明的气候,黑色弱碱性有机土壤及低温恒定、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的晋祠难老泉水,共同造就了晋祠大米质色褐而透明、性软而韧、味香而甜的独特品质,成就了其在太原农耕史上的荣耀和在太原农耕文化中的品牌地位。

晋源区农业农村局调研员原有明说:“‘晋祠大米’历史悠久,是晋阳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围绕晋祠大米的种植与保护工作,我们出台了各项支持措施,鼓励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来扩大种植面积,培育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全面提升机械化水平。今年,晋源区将新恢复种植晋祠大米500亩,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恢复保护晋祠大米种植总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同时,开发晋祠大米文化价值,将农业生产与历史文化、乡村旅游有机融合,把晋祠大米打造成集特色农业、优势农业、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农业、有机农业于一体的现代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壮大乡村美丽经济,再现‘禾稻之美,甲于通省’的丰饶景象,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晋祠大米股份经济合作社机械化育秧只是我市采用现代农机助力春耕备耕的一个缩影。当前,随着春耕备耕的全面铺开,农机使用进入旺季。记者在田间地头采访时发现,各种农用机械往来“穿梭”,不仅提高了春耕的效率,也大大节省了人力。

3.jpg

据了解,晋源区今年将构建晋祠大米、花卉园艺、设施蔬菜、特色林果、乡村旅游五大产业板块。计划今年启动实施“晋源稻花城”项目,整合20村万亩土地,综合发展稻米经济、花卉经济,建设稻花飘香的田园综合体。同时,围绕“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发展规划,打造一批名小吃,持续种养基地建设,办好插秧节、丰收节等节庆活动。此外,晋源区今年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发展目标提供坚实支撑,努力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样板”。

责任编辑:任艳坤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