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华,女,1973年2月14日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现任山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教研室副主任、实验动物与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1998年参加工作以来,主要从事实验动物科研工作,研究方向是中国地鼠特色资源的开发和氟中毒机制研究。在中国地鼠近交系培育、生物学特性、进化分析、基因组、疾病模型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系列成果。
(1)培育了国内唯一的清洁级近交系中国地鼠,对其生物学性状、繁殖性状和遗传质量进行了研究。对中国地鼠进行微生物、寄生虫生物净化,实现了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控制达到清洁级国家标准。开发建立了微卫星遗传检测方法,利用近亲交配繁育方式结合微卫星检测遗传方法进行生产繁育,实现了遗传学质量控制达到近交系动物国家标准。建立了清洁级近交系中国地鼠基本生物学特性数据参数,实现生物学特性数据共享。领取了屏障环境地鼠生产许可证,并建立了清洁级近交系中国地鼠饲养繁育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2)建立了中国地鼠RAPD、微卫星等遗传质量检测方法。筛选出中国地鼠RAPD遗传标记,建立了中国地鼠近交系RAPD遗传质量控制体系。构建了中国地鼠近交系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筛选出中国地鼠的特异性微卫星DNA序列并设计出对应引物, 建立了中国地鼠近交系微卫星遗传质量控制体系。利用微卫星和RAPD方法对中国地鼠近交系遗传性状进行分析,为纯系动物资源保护、群体变异和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等许多工作提供研究手段,填补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空白。
(3)进行中国地鼠和金黄地鼠的线粒体基因组和分子进化的研究。首次测定了中国地鼠和金黄地鼠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等方法分析了中国地鼠的线粒体基因组的碱基组成、基因组结构、基因的重排、密码子使用情况、tRNA 二级结构、基因进化等特征;通过分子系统进化分析,为使用这两种动物进行疾病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基因组遗传背景资料。进一步探讨中国地鼠与其他啮齿类动物的系统演化关系和基因标记的特征。
(4)开发培育中国地鼠自发性糖尿病动物模型,为疾病发病机理的揭示、药物的筛选以及相关生物医学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定期检测中国地鼠血糖,定向培育糖尿病中国地鼠模型,并对疾病机理的研究进行了深入研究。(5)建立了中国地鼠口腔粘膜癌动物模型,应用转录组高通量技术分析中国地鼠口腔黏膜癌发生的表观遗传学机制。通过在中国地鼠口腔颊囊涂抹二甲基苯并蒽建立口腔颊囊癌动物模型,检测颊囊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评价模型的建立情况。建立了转录组差异基因表达谱,获得差异的通路。检测中国地鼠口腔颊黏膜癌前病变的发生涉及信号途径的关键基因,分析癌变机制。
(6)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成功构建了中国地鼠口腔颊囊鳞癌miRNA表达图谱,探索和预测差异表达基因的分子功能和生物学过程,为OSCC肿瘤标志物的挖掘和OSCC的诊断、治疗奠定基础。筛选出明星miRNA(cgr-miR-21-3p)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为今后从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可变剪接、基因Knock in/out 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后续信号通路的研究奠定基础。
(7)进行安全评价工作,重点是氟中毒的毒理学机制研究。对氟诱导大鼠生殖系统、肝脏、肾脏、心脏的毒性作用及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组织结构形态、细胞增殖及凋亡、DNA损伤和Caspase家族、Bcl-2家族基因检测,分析了不同凋亡途径调控机制。从整体、细胞和分子水平阐明氟诱导大鼠各系统的毒性损伤效应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动物氟中毒的防控提供新思路,并为比较医学提供借鉴。
近5年主持国自然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9项,发表论文35篇,其中SCI论文7篇,获学术性奖励4项。获山西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三等奖1项、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优秀青年人才奖1项,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作为山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学科带头人之一,2014年成功申报了实验动物与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本人担任实验室副主任,并于2017年5月顺利通过山西科技厅的验收,为我省相关科研人员进行动物实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我省相关科研提供动物实验条件保障。
现任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动物人才培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实验动物学会理事、山西省遗传学会理事、中共山西省高等院校工委、中共山西省教育厅党组联系的高级专家,《中国实验动物学报》、《中国比较医学杂志》、《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杂志编委。《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SCI收录杂志审稿人。
责任编辑: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