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科技新闻网 > 科创山西 > 科创人才 > 正文

张丽君:山西省农业农科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

2020-01-15 09:05 来源:省科协-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张丽君,女,1981年12月23日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就职于山西省农业农科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主要从事燕、荞麦种质资源及遗传育种。近五年来,获中共山西省委组织部授予的“第四批青年拔尖人才”称号,参与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鉴定成果1项;授权专利1项;品种审定3个;制定山西省地方标准4项;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1篇,代表性论文,The Tartary buckwheat genome provides insights into rutin biosynthesis and abiotic stress tolerance,Molecular Plant(IF:8.827);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院级各类项目30余项,是农业部国家燕荞麦产业技术体系——育种技术与方法岗位的主要骨干成员。

1.作为主持人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燕麦核隐形雄性不育不育基因CAMS1的定位”和省自然基金“燕麦隐性核不育基因初步定位”。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燕麦不同育性雄蕊的生长发育及花药形成过程的转录组进行测序和分析,揭示了燕麦雄蕊发育转录组的整体表达特征,并开发cSSR标记,对我国独有的、唯一的燕麦隐形核不育材料,进行了不育基因定位,得到与不育性状连锁的标记,明确了不育基因所在染色体区段,解决了不育株和可育株在抽穗前无法区分的问题。2015年“燕麦核不育材料创新及杂交育种技术改进”通过成果鉴定,该成果对提高燕麦育种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同类研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通过结合二代、三代、Bionano、Hi-C测序数据组装,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苦荞全基因组测序工作,获得了苦荞489.3Mb高质量染色体水平的参考基因组序列,注释了33366个蛋白编码基因,并鉴定了芦丁代谢途径上编码各类酶的基因以及调控这些基因表达的MYB类转录因子,发现原来未知的全长蛋白CHI和f3h。揭示了苦荞的天然产物芦丁的生物合成及耐逆机制,为苦荞优良品种的定向选育奠定了分子基础,对指导苦荞的种植与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标志着我国在苦荞基因组研究领域已取得国际领先地位,相关论文发表于Molecular Plant(SCI IF=8.826),《中国科学报》、《山西科技报》和《科技导报》均有报道。

3.五年来,引进不同倍性及野生燕麦资源107份,国外核心燕麦资源及育成品种各100份,连续三年纯化资源288份,并进行田间性状的鉴定工作,共分析了14个地区的1万份以上的样本数据,完成燕麦粗蛋白、脂肪和淀粉的近红外分析标准模型的建立,建立了燕麦展示及异地鉴定品种品质相关的数据库,为各地区适应性品种的决选提供了参考数据。收集苦荞种质资源100多份,纯化苦荞资源600余份,并对其进行了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利用优异的种质资源进行杂交、EMS诱变、等离子辐射试验,选育高黄酮、易脱壳的苦荞新种质。

4.根据燕麦加工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筛选特异性资源作为育种亲本开展专用型新品种的选育,五年来共配制杂交组合566个,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F1代及双亲进行多样性分析,优化了燕麦成熟胚再生体系,缩短了再生培养时间,开展了燕麦遗传转化的探索。加快育种进程。

5.主持和参与制定山西省地方标准4个,审(认)定燕麦新品种3个,完成我省部分燕麦品种的更新换代并形成了一套燕麦栽培技术规程,解决品种制约的难题,为下一步燕麦机械化种植、盐碱地、旱地改良栽培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支持。

6.加强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2012年推广种植燕麦新品种品燕1号2.1万亩,增产31.5万公斤燕麦籽粒,新增社会效益107.1万元。配合山西省县片区农村扶贫项目的实施,在山阴县5个乡镇承包种植4万亩燕麦,承包责任田总共增产352.29万公斤,为农户增收1056.87万元,该项目在2012年获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2等奖,2014年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品种品燕2号在示范推广过程中,亩产达到168公斤,增产幅度29%,每亩增收106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五年来,依托国家燕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对各县农业技术人员、农业种植大户和农民进行了燕麦荞麦品种、栽培技术的培训,组织培训65次,培训技术骨干、种植大户及农民4332人次,极大地推进了我省燕麦、荞麦品种的更新换代和种植的规范化。

责任主编:李娟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