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艳琴,女,1976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现任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师。
本人一直在教学科研一线从事环境毒理学的教学及研究工作。近5年来,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西省三区服务项目、省“十二五”规划教学改革项目等多项研究项目,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研究。在环境污染因子氟、砷及空气颗粒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等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研究成果为使人们认识环境与人畜健康关系的重要性,不良环境对人与动物生存与健康的危害及作用机制,并为采取具体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近5年来,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其中SCI论文3篇,包括环境毒理学领域权威的期刊Archives of Toxicology(1区,IF:5.9)、Chemosphere(2区,IF:4.2)等。参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获得国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氟砷单独及联合对动物心血管毒性的研究:
氟和砷都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环境污染物,在一些亚洲和拉丁美洲地区氟、砷的污染同时存在。氟砷的血管毒性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从整体动物水平和体外细胞模型建立了氟、砷单独及联合中毒模型,研究了氟砷对动物血管的病理学损害、血管毒性的系统性炎症机制;并在细胞水平研究了凋亡、氧化应激及炎症机制在砷氟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及信号转导机制,为氟砷中毒血管损伤的防治提供了分子靶标。本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发表SCI论文2篇,核心期刊4篇,并以此研究为依托获得国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培养硕士研究生1名。
2.氟中毒对发育期小鼠免疫系统发育的影响及分子机制:
高氟暴露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也成为氟毒性研究的新热点。在课题组前期对高氟引起成年动物免疫功能影响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研究氟对动物免疫系统发育期这一特殊时间窗的毒性效应及机制,揭示了氟对出生后发育期大鼠脾发育的抑制及免疫功能的累计抑制作用,并对脾细胞周期、信号通路等分子机制进行了研究。本研究结果发表在2017年的Chemosphere。
3.环境空气颗粒污染物对动物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
空气污染对人和动物健康的危害是现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根据2012年WHO公布的全球疾病负担报告,大气颗粒污染物危险因素的增加是近20年来疾病负担风险因素变化的重要特点。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μm的PM2.5由于其可以通过肺进入血液循环而对包括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多个系统造成损伤。本人于2105年在纽约大学医学院环境医学系访学期间,与Lungchi Chen教授合作研究了PM2.5暴露对生命早期动物神经发育的影响,观察到出生前及出生后早期PM2.5的暴露可以引起神经系统炎症及谷氨酸兴奋性毒性,且这一效应可以持续至停止暴露后的数月后,为人们认识PM2.5对生命早期神经发育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该研究结果已提交至Chemosphere(审稿中)。
责任主编: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