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手术台上惊心动魄的事迹,没有耀眼夺目的光环,只是默默在背后提供最可靠的影像分析,为患者的康复建言献策,这就是张辉。作为山西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系主任、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影像科(以下简称山大一院影像科)主任,张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在平凡中诠释不平凡的人生。近日,记者来到山大一院影像科见到了正在忙碌的张辉。“请你稍等一下,我先将这个患者的片子看完。”一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她这些年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立足本岗 无私奉献
“这都是我应该做的。”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这是张辉说得最多的一句。在她的资料柜里共有15个红旗本,只见上面用红、蓝笔做着各种记录,蓝笔记录着常见状况,红笔则对特殊病例做了详细批注——姓名、性别、年龄、电话、详细住址、磁共振号、病理号、术前、术中和术后情况等都记录在案。红旗本的封面日期显示,最早记录为2000年。据统计,红旗本上共记录了疑难杂症近3万条,这是她组织科室各级医师及学生用10多年时间积累的。病人病例统计册上详细标明了条目,也为后来的病人提供了诊治依据。
“现在条件好了,特殊病人的病例都录在了电脑里,查阅起来也方便。”早些年没手机,有很多病人都需要长期观察,就需要记录病情;在记录的同时,张辉也对病人的情况有了很深的记忆。不少病人会带着片子去北京、上海等地找更大的医院治疗。为了能对病人的情况进行及时掌控,在他们走的时候,她会填好信封,再出资买邮票、贴好。“这样,病人只需要把病历装进信封、投入邮箱就可以了。”不论何时,她都会站在病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做事情时,也总是想着怎样方便患者就怎样做。那15个红旗本,是张辉最重要的资源。
随着科技的进步,医学影像对于医生的诊断也越来越重要,“CT、磁共振,可以让后续的诊断工作变得更直观。”聊起自己的工作,张辉很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常被称为‘大夫里的大夫’,专门解决各种临床医生解决不了的问题。”
在科室管理方面,作为影像科主任的张辉从容地处理着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充分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圆满完成临床、教学和科研任务。她还带领科室人员建立了病例随访制度,十几年来大家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也得到保证,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和差错,从来没有医疗纠纷,这在当前严峻的医患关系面前是非常难得的。
张辉致力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她带领全科医技护员工积极进取,勇攀高峰,医疗与科研学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已发展成全省同行业中的佼佼者,在国内有很高的影响力。目前,张辉所在的影像科是山西省卫计委医学重点学科、山西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华放射学会常委单位、山西省放射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山西省影像技术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以及山西省放射质量控制部挂靠单位,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这对全省影像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勤奋好学 巾帼建功
“现代科技的进步一日千里,作为一名医生,必须要时刻关注国内外动态,尽可能掌握最尖端科技,争取让每台机器发挥最大作用。”张辉说。十多年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放射科购置了一套磁共振设备,这在当时属于较先进的仪器,可医学影像技术发展太快,该设备现已满足不了病人的需求。对此,她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上网查阅最新资料后,她决定开展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波谱成像技术。经多方联系省内其他医院,山大一院在全省率先开展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灌注成像和波谱成像等功能成像技术。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是目前活体上进行水分子弥散测量和成像的唯一方法,磁敏感成像可以无创显示肿瘤新生血管,灌注成像可以评估组织血流灌注情况,磁共振波谱是一种无创伤性研究活体器官组织代谢和生化变化以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方法,它可以在分子水平反映组织代谢的情况。这些技术把磁共振在功能成像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获得大量有价值研究成果,相关研究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三等奖两项。这些研究成果为临床疾病的治疗和愈后评估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推广到兄弟医院,深入临床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目前,张辉担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磁共振成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医学影像质量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放射学会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放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西省放射质量控制部主任等职务。“在别人看来,这些头衔都是一种荣誉,可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责任。”张辉对记者说。作为山西影像学科的领军人物,张辉从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除工作外,她积极传播新的知识与技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山西影像学科的建设更上一层楼。通过她的不懈努力,山西影像专业在全国享有声誉,就连美国一些大型医院也向她咨询、交流影像学新技术及科研工作。
在精准医疗时代,张辉带领的团队深入开展脑肿瘤、脑血管病、脑退行性变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诊断、磁共振功能及分子成像和多模态影像学研究,在超早期脑梗死及老年性痴呆症的早期诊断、脑退行性变疾病的功能磁共振研究、脑肿瘤分子亚型与多模态影像基因组学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临床和科研成果,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十二五”攻关项目子课题、卫生部行业科研项目子课题等20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荣获山西省科技奉献一等奖,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三等奖两项,山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山西省高校科技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主编主审国家级出版社著作3部、副主编著作2部,发表专业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11篇。指导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10人,硕士研究生50余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多年的辛勤付出,张辉被遴选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西省医学学科带头人、山西省中年名医、山西省高等学校131领军人才优秀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并先后获山西省“巾帼建功”标兵暨“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教书育人 桃李天下
教师的职业是光荣的,她们在三尺讲台上留下的是飒爽英姿,黑板上飞舞的是汗水,笔尖流淌的是期盼,桃李满天下是教师一生的夙愿。作为一名教师,张辉用爱心和执着,坚守着人民教师这份光荣的事业,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她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从各方面关心他们的成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她先后培养博士及博士后10名、硕士研究生50余名、本科生千名。学生遍及全省乃至全国各级医院,其中很多学生已经成为医院的专业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为祖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张辉严谨的治学态度是每位学生学习的宝贵财富。她承担着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临床一系、医学影像学系、法医学院、卫生系等的理论课程。她每次授课前都要认真备课,查阅国内外相关书籍和文献,并结合自己30年的临床经验及科研成果,力求把国内外最新的影像学进展传授给学生。她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先后主持了“临床医学影像学专业对话教学模式的构建和研究”、“医学影像学本科生实习模式的探索”等多项教学教改课题,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张辉本人也被评为山西省高校教学名师。
作为山西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系主任,张辉与同事们不懈努力,医学影像学系已成为山西省教育厅重点建设学科、山西省教育厅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在省内外有很大的影响。
“特别荣幸能够成为张教授的学生,这将是我人生中的一笔财富。张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积极饱满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坦然豁达的处事胸怀无时无刻不在感染、影响着我。在张老师的精心教导下,我懂得要成为一名优秀医生,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精湛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把病人当作家人的仁爱之心。”一位学生对记者说道。
杏林勤耕耘,春风润桃李。丝尽春犹在,烛化意更稠。张辉以实际行动演绎着一位学者型医生为患者健康甘于奉献的高贵品质。她三十年如一日,始终把患者的利益放在工作首位,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奉献,使她深受广大患者的信任和爱戴。张辉用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和博爱奉献的高尚人格诠释着一名医生良好的医德医风。(作者:翟泽宇)
责任编辑: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