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科技新闻网 > 科学文化 > 正文

孟伟与他的“票号文研”

2021-01-26 16:07 科学导报 杨洋

微信图片_20210125120455.jpg

孟伟 ■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坐落于“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遥古城西大街的繁华地段,它是中国开启现代银行之路的里程碑,亦是曾经“执中国金融之牛耳”,它就是中国著名票号——“日升昌”。就是这样一座小小院落,它不但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还一度操纵19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

有很长一段时间,山西大学文博学院院长、民间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孟伟就暂住在日升昌票号的对面,清晨开门时进去,对曾经的票据、遗存等进行拍照,他沉浸其中,收藏遗迹并研究,直到关门之时才恋恋不舍地出来,而后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对材料进行研究整理。那是漫长的一段岁月,人们几乎都见不到孟伟,而他却乐在其中,似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孟伟与山西票号的深度对话,不仅满足了自己对山西票号的情怀,更让这段历史不仅仅是一段故事、一段记忆,而成为了有据可依的学术研究。

“山西票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这一吸引就开始了长达二三十年的研究。”1月8日,孟伟接受《科学导报》记者采访时说。


立项保护

从1995年参与山西平遥古城申遗工作以及中国日升昌票号博物馆建设开始,孟伟专注于搜集整理山西票号原始文书及其历史遗迹遗址考察,20余年来,一如既往。至今,他一直在为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工程”——“山西票号金融经营文书”做着基础性准备工作。

1978年9月,孟伟考入山西农业机械化学校,3年专科的学习生涯是在晋中市平遥县度过的,而这也是他与山西票号结缘的时候。尽管是非专业,但他却对山西票号有着浓厚的兴趣。那时候的孟伟不曾想过,这个缘分把他跨界带入,并成为终身想要为之奋斗的事业。

去年,孟伟获得了2020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山西票号原始文献整理与遗产保护数据库建设”,在他看来,山西票号不仅仅是一段精美的人文历史,更体现了中国明清以来的货币史、金融史、会计史、城市化演进、度量衡制度等,可以说它的独特魅力无法用语言形容,遗存遗迹都体现出了古人的独具匠心。


探索研究

2003年,孟伟用5年时间攻读了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学位,毕业时他写下了500万字《明清以来中国白银货币与金融嬗递——以山西票号为重点》的毕业论文。导师在论文答辩时戏称,“你是在向老师发起挑战。”但这样的“挑战”却体现了他对学术的兢兢业业以及严谨的态度。

在最近10余年间,孟伟跋涉千万里,对明清时期1200余座山西商人会馆进行实地考察,通过田野作业,搜集整理山西商人会馆碑刻4000余通,还创作了《运河沿线山西会馆研究与资料汇编》《京师山西会馆研究与资料汇编》《明清时期山西会馆资料收集整理与研究》等。2014年,孟伟的《晋商大典》被列为山西省“十三·五”文化重大工程项目,在人民大会堂对外发布,受到学界广泛的关注和称赞。

多年来,孟伟已整理各类民间文献10余万份。其中,仅仅记录清代以来山西商人字号就达130余万家,分类编辑类型化文献近100部,完成了初步的序列化、谱系化,数据库建设初见成效。他已视整理民间文献为毕生事业,未来还将日积月累持续进行下去。


揭真面目

在研究过程中,孟伟深刻地认识到山西票号并不是地域性的,在他看来,“山西票号原始文献与遗产保护”并不能单纯地局限在历史学史料单一的视角里,甚至割裂“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的有机联系。孟伟想通过他的努力,还世人一个真实的历史。所以,他组建团队、建设项目,不遗余力地去做着这个伟大的事业。

“孟教授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是我认为他最宝贵的地方。我在这个课题中主要负责从票号书信、账簿等民间文献出发,对票号百年来的变迁发展历程进行重新梳理。”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周亚说。在孟伟的研究团队里,受他影响开始研究票号的周亚就是其中一位,他亲目孟教授长期以来对山西票号以及明清山西商人的研究,他尤其注重在整体史视野下从民间文献出发开展历史学的归纳性研究,同时注重经济史、历史地理、会计史、文化史等不同学科方法和理论的借鉴。

项目的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几十年来的积累与调研,孟伟对这项工作的信心十足。在采访的最后,他表示,未来最期待的就是“山西票号金融经营文书”能够被纳入“世界记忆工程”,因为它理应属于世界级的“瑰宝”。

责任编辑:赵彩娥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