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科技新闻网 > 科学文化 > 正文

巧手剪纸 传承非遗

2020-11-25 18:14 小疆有话说

人们常说,手艺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一件事努力做好一辈子。从青涩到成熟,从生疏到老练,他们把光阴都奉献在一件事上。在丝路古城吐鲁番就有这样一群手艺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将工匠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因创作出一系列抗“疫”巨幅剪纸作品,50出头的季玉兰一下成了吐鲁番的网红名人。一幅幅生动描述最美逆行者在疫情防控中舍生忘死、患难与共的故事,让众多慕名赶来的游客动容。这是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季玉兰用剪纸作品记录各族人民共同抗疫的历程。

来到季玉兰工作室,一片喜庆的红色映入眼帘。墙上、桌上到处陈列着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剪纸作品,让人似乎走进了满是故事的世界。

微信图片_20210518181447.jpg

季玉兰右手拿着一把剪刀,左手拿着一张红纸,手臂轻盈地舞动,片刻之后,经过她巧手雕凿,红色宣纸变成了香甜可口的红提葡萄、惟妙惟肖的楼兰姑娘、活灵活现的花鸟虫鱼,吸引了不少游客围观驻足,游客们有的细细欣赏,有的用手机拍下留作纪念。乌鲁木齐游客梁丹丹说:“非常精致、好看。这些手艺人坚守自己的本心不让传承中断,这种精神让我十分钦佩,非常值得我们一趟又一趟来感受、感悟。”

受家庭熏陶,季玉兰从小与剪纸艺术结下不解之缘。季玉兰说:“小时候记得奶奶的房子里全是好看的剪纸图画,有时便会学着奶奶的样子剪。那时,奶奶就拿着我剪的小样在灯光下细看,剪纸的影子映在白墙上非常有趣、特别好看,奶奶夸我剪得很好。”

小时候的剪纸涂鸦开启了季玉兰追求剪纸艺术之路的大门。从小在吐鲁番长大的她,深受当地文化熏陶,将这里风土人情浸入到剪纸中。她的经典作品“葡萄娃娃”系列、“新疆古丽”系列、“新疆小巴郎”系列等将葡萄、晾房、楼兰姑娘等元素融入到剪纸作品中,形成了独有的剪纸艺术特色。

艺术的灵感来源于生活的写照。经过四十年的磨砺,现在,季玉兰剪纸从来不描样,不管是天上飞的、地下跑的、还是水里游的,在她的手中都能剪成寓意丰富、妙趣横生、令人陶醉的艺术形象。季玉兰说:“随时拿起剪刀都能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样才算真正学会了剪纸,才能将这门艺术完整地传承下去。”

季玉兰凭着一手精湛的剪纸技艺,吸引不少剪纸爱好者慕名前来学习。年轻的李婷是一名美术老师,已经跟随季玉兰学艺五年,尤其喜爱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融入到一幅幅剪纸作品中,用剪纸记录美好生活。李婷说:“季老师教会了我很多剪纸的手法和技艺,尤其在情感的表达和灵感的追溯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已经把剪纸文化带进到课堂当中。今后,我会将传统剪纸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让我的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微信图片_20210518181442.jpg

剪纸技艺从民间来,再走到民间去,这一直是季玉兰的心愿。如今,她已经给上千人义务培训过剪纸技艺。究竟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季玉兰的坚守和传承,并融入对新疆这片热土的挚爱,让每一幅作品都透出真情实感呢?季玉兰说:“剪纸是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一种体现,只有将它延续下去才能让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剪纸传承技艺的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是一种精神传承,也是我们作为手艺人的思想传承。我将利用好自己手中的剪刀,继续将剪纸艺术发扬光大。”

的确,正是有这样一群有信念的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得以名传千古。目前,吐鲁番市拥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0多人。吐鲁番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文化艺术科副科长牙库甫·卡德尔说,仅今年前10个月,丝路古城吐鲁番接待游客1250.62万人次。

牙库甫·卡德尔说:“截至目前,吐鲁番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项。与古为新、与时俱进,吐鲁番市将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提高非遗的生命力,引导非遗工匠源源不断地为全域旅游开发新产品,让工匠精神成为旅游产业持续迸发的精神动力。”

责任编辑:董咚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