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在太原召开,会议对2020年的科技工作进行了回顾,对“十三五”期间全省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总结。通过深入分析当前科技工作新的形势、新的要求,着手安排下一阶段工作。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作为“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会议对“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工作进行周密部署,擘画出一幅宏伟的科技发展图景。未来我省科技界将会迎来哪些变化,这张蓝图哪些重点值得关注?记者就通过盘点相关亮点,让读者更加详细地了解此次科技工作会内容。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幅20%
科技创新离不开科研经费的支撑,科技投入更是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障。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到,在“十四五”科技创新工作要实现“5个倍增2个全覆盖”,其中R&D经费成为“5个倍增”中第一项内容。
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是目前国际通用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活动规模、科技投入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省经费投入一直保持着较快增长趋势,2019年全省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91.2亿元,增长8.8%,增长态势已足够优秀。此次我省提出年均20%增幅,五年实现倍增,不仅全面超越了以往的投入力度,也高于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增长率要求。为了保障这一目标顺利达成,省科技厅提出要联合省有关部门制定“十四五”R&D投入工作方案,开展全省R&D提升专项行动,力争“十四五”末全省R&D投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伴随着R&D经费的持续快速增长,也将激发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力,支撑我省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快速稳定发展。
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30亿元以上
与(R&D)经费投入相比,技术合同交易额主要体现一个区域的技术活跃度,由于技术市场交易数据与经济发展走势息相关,因此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提升对于社会经济实现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省将推动技术合同成交额倍增,“十四五”末达到530亿元以上。此举将推动我省在技术要素流通、释放科研人员活力、提高技术主体参与交易积极性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伴随着技术交易的快速增长,也将进一步盘活省内高校院所与创新主体的企业之间的巨大合作潜能,继而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数量倍增
在“十四五”总目标的“5个倍增”中,我省还规划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总数倍增、省级重点实验室(含省实验室)数量倍增以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倍增计划。
按照我省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国家级超算中心“3+1+1”创建行动布局,未来我省将积极谋划筹建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煤炭绿色低碳清洁利用、杂粮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3个国家实验室。提出要强力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保5争5”,即原有的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力争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中跻身入列,在此基础上,还将争取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
今年,我省还将筹划布局5个左右省实验室,并研究制定省重点实验室优化整合方案,围绕14个重点产业集群新建一批实验室,逐步构建起定位清晰、布局合理、梯次衔接、开放共享、富有活力的省重点实验室体系。
推动科技创新“从0到1”的突破
按照“十四五”科技创新工作部署,我省提出要主要抓好八大新突破,第一条就是在攻克“卡脖子”和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新突破。
对此,我省提出聚焦国家战略和山西转型发展,敢于问鼎科技前沿,积极对接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认真凝练一流课题,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要求高度重视做好我省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设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工作,认真组织好2021年度项目的申报,推动更多“从0到1”的突破,有效提升我省基础研究水平与实力。通过聚焦信创、半导体、大数据等14个重点产业集群领域重点谋划100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光刻机用激光器、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智慧能源等领域技术攻关,以“揭榜挂帅”的方式组织实施,有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打造一批产业“杀手锏”。
培育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研发和创新活动
为了进一步打破传统研发机构体制机制羁绊,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和创新要素配置,打通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支撑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我省提出要大力培育“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这种“四不像”机构既是大学又不完全像大学,既是科研机构又不像科研院所,既是企业又不完全像企业,既是事业单位又不完全像事业单位。
如今这样的新型研发机构逐渐成为助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区域创新的重要源头。按照要求。从2020年算起,按照“引进共建、培育新建、整合组建、提升改建”的方式,用3年时间推动现有研发机构改造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新型研发机构。今后凡是利用财政资金新设立的研发机构,全部要按“四不像”的要求建成新型研发机构,仅今年认定、新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就在50家以上。
为保障工作的顺利推进,我省从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方面入手,制定了《关于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的实施意见》,同时新型研发机构认定、评估等办法和细则也在制定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制度创新,进一步激活研发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用才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以产学研用的融合融通推动研发和创新活动。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技成果转化作为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只有让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才能有效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因此在大力提升科技创新力的同时,我省加快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的工作,前期通过设立成果转化与评价监督处室,强化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科技监督机制。
截至2020年,我省举办“六新”成果对接会,征集150余项优秀科技成果对外发布,梳理中科院、北大、清华先进科研成果1000余项组织对接。在此基础上,我省继续加码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提出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鼓励龙头企业牵头,新建10个以上中试基地;认定50家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企业;围绕太原信创、忻州半导体、晋城光机电等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建设10家左右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同时通过完善科技成果评估和作价投资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入股定价、合作对价机制,以协议定价、技术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市场机制确定成果交易、作价入股的价格,采取灵活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合理设置合作对价。加快实现成果的经济价值,滚动扩大成果的社会效益。各类产业园区、高新区要为科技成果落地提供土地、厂房、基金、政策等全面配套,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引进一流人才与团队,打造人才高地
我们都知道,人才对于科技创新的作用是巨大的,优秀的人才与团队是一切科技创新的基础核心,对于人才团队的引进与培养工作,我省一直保持高度重视。
随着相关工作的持续推进,2019年底,我省全省R&D(研究与开发)人员总量78778人,企业占比达到62.5%。引进外国人才项目336项,引进高端专家512人次,发放外国人工作许可证3000人次,他们的到来为我省科技创新领域提供了可靠的人才储备。
此次,我省“十四五”科技工作规划更将“汇聚一流团队,引进一流人才,出好一流成果”作为工作重点,并提出要坚持内培外引,落实省人才政策,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造就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通过落实好我省“万名高贤入晋”行动,有效吸引山西籍人才返晋和省内优秀本硕博毕业生留晋工作。通过基础研究计划和重点研发计划凝聚人才,万人R&D人员数同比增长率大幅提升。发挥一流创新平台的“磁吸效应”,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医院等大力引进人才和创新团队。改革支持方式,通过对平台的稳定支持和对团队的项目经费支持,促其快速成长。要建立团队带头人遴选更迭机制,发挥好依托单位配套支持和监督作用。“十四五”期间,要有计划地支持一批一流团队和一批mini小团队成长为领军队伍。抓好山西人才新政“12条”和“十四五”院士后备人选培养计划的落实,以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为支撑,精准引育“高精尖缺”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在重大专项或重大科技工程中发挥青年科技人才作用。
狠抓落实,强化“答卷、交卷”意识
2021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如何在这一年将相关任务高效落实,成为下一步工作的关键点。今年3月1日,省委书记楼阳生亲自主持召开了省创新生态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2021年全省打造一流创新生态重点工作。按照楼书记“抓落实就是要有解决方案”的要求,科技厅把2021年确定为“创新生态建设落实年”。
为此,科技厅提出要狠抓决策部署落实落地,按照强化“抓落实的关键是要有解决方案”的工作要求,强化“答卷、交卷”意识,把结果导向作为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制度、工作标准,把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等任务化、项目化、工程化、方案化、清单化,高标准贯彻落实,切实把科技事业发展的“规划图”变成“施工图”,为“十四五”科技工作的稳步发展“开好头” “起好步”,奋力开启一流创新生态建设新局面。
责任编辑:武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