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科技新闻网 > 深 度 > 三晋英才 > 正文

高秀萍:芳华绽放科研一线 推动旱作农业发展

2021-04-29 16:48 山西科技报 常凯


对高秀萍来说,1978年是她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那一年她考上了山西农业大学,就此和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毕业后,高秀萍被分配到了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果树研究所在太谷县的一个小山坡上,距离太谷县城约15千米,距离太原市65千米以上,当时无论是交通还是日常生活都很不方便,但是一心想做科学研究的她无视了这些,义无反顾地来到所里,开始了她长达三十多年的科研生涯。

高秀萍说,她刚到研究所工作时,所里有很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老大学生”, 他们都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却响应国家号召自愿来到这么艰苦的地方,他们没有丝毫娇惯,每天起早贪黑,田间地头办公室,兢兢业业地工作,老一辈的这种科研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她。在老一辈科研人员的带动下,高秀萍也养成了每天下地观察的习惯。她说:“做农业科研,就是要经常去实地观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果树的生长发育特性,才能发现生产中真正存在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在此期间,高秀萍一边从事研究工作一边积极筹划提升自身学识水平。四年后,她考上了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开展并顺利完成了研究生课题,在葡萄砧木的抗寒性和抗根癌病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研究生毕业后,高秀萍去了山西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工作。当时那里的工作环境和科研条件都很差,高秀萍在较长一段时间工作上都没有什么大的突破。她一度陷入瓶颈期。工作之余,她便整理起硕士学习阶段的东西,最终写出了《葡萄砧木抗寒与抗根癌的研究》,并被刊登在《园艺学报》的头版上。之后,她也凭借该成果获得了山西省科技进步理论三等奖。这是高秀萍一生中第一次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的科技奖励,这对她来说真是莫大的鼓舞,对她的科研之路异常的重要。

1999年10月,高秀萍调入山西省农科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现合署改革更名为山西农业大学山西有机旱作农业研究院)工作。有一次去见从北京读博回来的朋友,交谈中高秀萍发现对方说的很多知识都很深奥,一些观点和技术她都闻所未闻。她说:“通过和朋友的那次交谈,让我意识到自己真的落伍了,作为行业内的科研人员,人家说的那些新技术我都不知道,从那时起我就意识到了自己不能只埋头于眼前的科研项目,我还必须得再充充电,学习些新知识、新实验技术,要不然研究跟不上时代,更谈不上走在领域的前沿了。”于是2000年9月,高秀萍去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在职博士。要知道,当时的她已年近40,家里还有孩子需要照顾,又作为主持人承担着省攻关和省自然基金项目,读博的艰辛可想而知。但是高秀萍没有放弃,反而更加珍惜这学习机会,更加努力刻苦。那几年,她常常早上天一亮就到地头采样,中午或晚上在实验室吃泡面啃面包,晚上工作到很晚。高秀萍的这些努力也并没有白费,读博期间她完成了多项试验,在植物抗旱机理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并且在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发表了论文3篇,为之后相关科研攻关做了重要奠基。就这样,高秀萍在科研攻关与提升学识中不断交替进步。

在此后的工作中,高秀萍并没有将目光局限于过去的科研成果上,反而不断突破自我,积极顺应山西转型发展的战略要求,针对山西中药材产业亟待保护濒临枯竭的野生资源及加快选育优良新品种的重大需求,她亲自带领项目组成员,近6年间走过省内15个县,爬过山西四大山脉,收集了山西地产药用植物野生种质资源63种286份;选育出抗旱、耐瘠薄、性状优良的黄芪新品系3个,实现了山西黄芪新品种选育0的突破;选育出特异黄芪种质58个单株,建立了黄芪良种繁育技术体系,为山西特色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保障和关键技术支撑。由她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还助推了中心申报10余个国家科技支撑、国家863、农业部行业专项及山西省重大专项等省部项目的获批立项,有力推动了7个旱作节水省部创新平台及创新团队的建立,为山西有机旱作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如今,高秀萍在岗位上工作已近四十年,提起过去的工作经历时她说:“回想这些年走过的路子,很辛苦,付出了很多,但也得到很多,我不后悔。说真的,我觉得作为一个科研人员本就应该这样子,我只是一个很平凡的人”。

责任编辑:武茜茜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