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科技新闻网 > e周刊 > 生态山西周刊 > 正文

丹河人工湿地:涤清一条河 幸福一座城

2021-10-15 16:30 生态山西 杨洋

微信图片_20211014093506.jpg

人逐水草而居,城依河道而建。丹河,发源于高平市赵庄丹朱岭,是晋城境内的第二大河,被誉为晋城人民的“母亲河”。10月11日,《科学导报》记者跟随“美丽山西 全民行动——专家媒体行”活动,走进晋城市泽州县丹河龙山湿地公园。自2001年,晋城市确立了“治丹保沁”防治战略,在启动工业点源治理和生活污水治理的基础上,实施了河道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工程,丹河如今除污见清、碧波再现。

丹河流域是晋城市重要的经济带,沿岸企业多达200余家,全市60%以上的GDP产值皆源于此。20世纪90年代后期,仅丹河流域高平段就有化工、煤炭、冶铸、建材等重点污染企业32家,构成了丹河沿线巨大的污染源。据国家环保部2000年底监测报告表明,丹河监测断面化学需氧量、氨氮严重超标,已经丧失了水体功能。

“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入丹河,导致丹河流域水环境受到了严重污染,严重影响了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安全,也曾不止一次地引起晋豫两省的水环境纠纷。”从小在丹河边长大的张伟生亲眼目睹了这条“生命之河”变身“毒河”的过程。

面对如此严峻形势,晋城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整治修复,还丹河以碧水清波。破题始自2006年。晋城市环保部门对丹河沿岸企业实施了综合治理和总量控制,对流域内的32家重点污染企业分别采取了关、停、并、转、限期治理等措施,有效控制减少了污染源,实现了达标排放。

丹河人工湿地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垂直流人工湿地,占地面积1599亩,日处理污水8万吨,总投资1.2亿元。共建成垂直流人工湿地315亩、原表面流人工湿地560亩,种植芦苇、香蒲等各类水生植物350万株,布设柔性人工水草2万平方米,形成了790亩的植物长廊和37万平方米的景观水面。

“丹河人工湿地的处理工艺为‘自由表面流湿地+垂直流人工湿地+渗滤坝+水体人工强化自净生态工艺’。”据晋城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郎诗华介绍,表面流人工湿地模拟天然湿地处理工艺,通过物理沉淀、植物净化对水体进行预处理。垂直流人工湿地通过碎石填层过滤、填层内植物根系吸收、填层间微生物分解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

“河道下游布设有三处碎石渗滤坝,种植水生植物、放养水生动物形成综合生态系统,通过人工强化河流自净功能,深度净化水质。”郎诗华说。建成后的丹河人工湿地,发挥着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每年可处理污水2880万吨,可削减氨氮约760吨,化学需氧量2000余吨。

水清草绿,鱼虾成群,鸟语花香。如今的丹河人工湿地美得让人欢快。越来越多的晋城市民,开始用脚步丈量着眼前的城市。

专家组组长侯正伟表示,从效果上看,丹河人工湿地作为接纳、进一步处理上游来水的关键性、保障性工程设施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大大修复和改变了区域内生态环境,吸引大量野生珍稀鸟类前来栖息,正在形成水清、草绿、鱼虾成群、鸟语花香的生态区域。该湿地的生态修复,改善并创造了一个更加适宜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的优美生态环境,为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这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他说,期待丹河人工湿地发挥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盘活一条河、崛起一座城、共筑一个梦”的美好愿景。

责任编辑:邵怡焓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