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科技新闻网 > e周刊 > 文明校园周刊 > 正文

用吕梁精神办学育人     吕梁学院收集整理晋绥革命先烈红色家书5封

2021-06-25 09:33 文明校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书是家庭的情感纽带,是家教的重要载体,也是家风的一面镜子。革命先烈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国家建设时期的一封封家书,承载着他们对于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追求,反映出他们信念坚定、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亦透露着他们对亲人子女的绵绵深情。这些家书情真意切,蕴藏着许多感人故事,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

吕梁学院近年来大力开展吕梁精神研究,成立了吕梁精神研究中心、晋绥文化研究中心,用吕梁精神办学育人取得了初步成效。学院党委宣传部收集晋绥革命烈士红色家书5封,编印成册,以“弘扬吕梁精神 读家书传家风”为主题,号召基层学生党支部开展相关活动。

活动开展方法为,朗读与感悟方法,由学生代表朗读家书,其他同学品读家书背后的家风。品读家书中,朗读人与其他同学、主持人与现场同学要形成互动,邀请同学朗读家书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段落,分享对家书、家风的理解和感悟。结束时要求学生现场写一封家书。基层学生支部先后组织开展了相关活动。



晋绥革命烈士红色家书选目录

  1.一直漂流到理想的新大陆

  ——邓发烈士遗书《给堂弟的信》(1946年)

  2.尔先父是模范的革命军人

  ——叶挺给曹渊烈士之子曹云屏的信(1938年)

  3.一息尚存,终当努力奋斗

  ——王若飞的一封家书(1933年)

  4.一切东西都是在流动变化着

  ——王若飞写给舅父的信(1931年)

  5.拼死力与国际帝国主义者相反抗

  ——关向应致叔父关成顺(1924年)


一直漂流到理想的新大陆——邓发烈士遗书《给堂弟的信》


碧群弟:

三月廿一日信已收到,你希望到大学读书,我非常赞成,而且我一定负责你到大学读书的一切!当我答复你二月十九日来信时,已把目前交通困难情形告诉你了,现在的问题不是能不能送你入大学的问题,实因交通困难,无法叫你立即来。只要交通方便,我当即通知你,请放心!

我本想送支钢笔及名画给你,无奈邮政无法寄,拟待朋友赴港时再托人带给你。以后我陆续先寄些书给你。我不久即到京、沪,望接此信后,不要再寄信来渝,到京沪后当另告新的通信处给你。

你希望我清明回乡扫墓,我也曾这样想过,但交通困难及锁[琐]事繁冗,致不能成行,奈何!我虽久别了故乡,但我时刻怀念故乡,留恋故乡,想念着兄弟父老,你说他们也一样怀念我,这样久他们还没有把我忘掉,真使我感到无限快慰!

碧群弟:你虽然未见过我,但你信上所说别人所讲的我大概也差不多了,你羡慕他[我]这样一个漂流的人,你不怕陷于一样的漂流吗?如果你真不怕漂流,敢于别开你温暖的家庭,我当然愿同你到海洋,到天空去漂流,像哥伦布国一样,一直漂流到理想的新大陆!我真挚地期待着!

祝你

    春天快乐

           云8/4.46

于渝   

接信望即告檠熙两兄亦不要寄信来渝,以后直寄京沪新址为盼!又及


邓发烈士简介

邓发(1906年3月7日~1946年4月8日),原名邓元钊,广东云浮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前期领导人之一,中国工人运动的早期领导人。

1922年参加香港海员大罢工。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省港大罢工和东征战役。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1928年后任中共香港市委书记、广州市委书记、广东省委组织部长。1930年后任闽粤赣边特委书记、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兼政治保卫局局长。长征中任纵队政治委员。抗日战争期间任中共驻新疆代表、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民运委员会书记。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和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1945年9月代表解放区职工出席在巴黎召开的世界职工代表大会。1946年4月8日,同博古、叶挺、黄齐生等人一同返延安时因飞机失事在吕梁市兴县黑茶山遇难。


一息尚存,终当努力奋斗——王若飞的一封家书


铭兄:

岁尾年头,最易动人怀抱。况我今日处境更觉百感烦心,念国难之日急,恨身之蹉跎,冲天有志,奋飞无术。五更转侧,徒唤奈何!虽然楚囚对泣,惟弱者而后如此。至于我辈,只有隐忍以候。个人生命,早置度外。居狱中久,气血渐衰,皮肉虚浮,偶尔擦破,常致溃烂。盖缘长年不见日光,又日为阴湿秽浊所熏染。譬之楠梓豫章之木,置之厕所卑湿之地,亦将腐朽剥蚀也。又冬令天短,云常不开;又兼房为高墙所障,愈显阴黑,终日如在昏暮中,莫能细辨同号者面貌。人间地狱,信非虚语。有人谓矿工生活,是埋了没有死,大狱生活,是死了没有埋。交冬以来,吾日睡十四小时(狱规:晚六时即须就寝,直至翌晨八时天已大明方许坐起),真无殊长眠……

以上琐琐叙述大狱生活,吾兄阅后,或将以为弟居此环境中,将如何哀伤痛苦,其实不然,弟只有忧时之心。一息尚存,终当努力奋斗。现时所受之苦难,早在预计之中,为工作过程所难免,绝不值什么伤痛也。因此弟之精神甚为健康,绝不效贾长沙之痛哭流涕长叹息;惟坚忍保持此健康之精神。如将来犹有容我为社会工作之机会,固属万幸。否则亦当求在狱能比较健康而死。弟并无丝毫悲观颓丧之念也。

与吾同号者,尚有五人,彼等官司皆在十年以上,时常咨嗟太息,以为难望生出狱门,我尽力慰解彼等,导之有希望,导之识字读书,导之行乐开心(下棋唱歌),一面使彼等有生趣,一面使我每日的生活亦不空虚。当彼等诅咒此大狱生活时,我尝滑稽地取笑说:“我们是世间上最幸福的人。每天一点事不做,一点心不操,到时候有人来请睡,一睡就是十四点钟;早上有人来请起,饭做好了就请我们吃。难道还不够舒服么?”同时又叙述遭受天灾或兵灾区域难民的痛苦,冰天雪地中沙场战士的生活,我们较之,实已很舒服。自然任何人都愿在沙场征战而死,不愿享受大狱的舒服。吾之为此言,一面取笑,一面亦示人世间尚有其他痛苦存在,不可只看到自己也。

即如吾兄现时之生活,想来亦必有许多难处,不过困难内容性质与弟完全不同耳。

弟处逆境,与普通人不同处,即对于将来前途,非常乐观。这种乐观,并不因个人的生死或部分的失败、一时的顿挫,而有所动摇。弟现时所最难堪者,为闲与体之日现衰弱,恨不能死于战场耳!每日天将明时,枕上闻军营号声,不禁神魂飞越!

嗟乎!吾岂尚有重跃马于疆场之日乎?


一九三三年一月



一切东西都是在流动变化着——王若飞写给舅父的信


亲爱的舅父:

吾幼受舅父教养之恩,未有寸报;孤苦老母未受我一日之奉养,今日被捕,又劳舅父于风雪残冬远来塞外看视,尤其令我感激的,是舅父能了解我,不以寻常儿女话相勉。吾观舅父精神仍如往昔,又知老母及至亲骨肉,均各无恙,以后清贫之生活,亦尚能维持,使我更无所念。

舅父所著书及诗,尚未奉读,他日读后如有所见,能写信时,自当奉告。吾尝谓舅父思想行动,为托尔斯泰伯爵一流人物。托氏身为贵族,然极不满于上层社会残暴豪华的生活,十分同情于下层平民被践踏的生活,愿意到平民中去,并帮助他们。可惜他只有满腔的同情心,而没有使穷苦群众得到解放的方法,所以他只能是穷苦群众的好友,而不是革命的领导者。这是我与舅父思想行动分歧的地方。舅父思想,宗教色彩甚浓。一切宗教哲学的发生,都是当时当地社会的反映。时代变动,环境变动,这些宗教哲学也必然要随着变动。现在回、耶、佛等教,已非复最初的本来面目。我之读宗教书籍,只是为知道当时及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怎样在思想上反映出来。我们的哲学,是认为一切东西都是在流动变化着。我们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是要改造世界。这样的精神观与“金刚经”所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静的观点相反。以上请舅父恕我狂妄的批评。

我妻现在闸北,干戈遍地,音讯难通。特留数行,请舅父代为保存,将来有机会见面时再交给她。舅父此来,情义已尽,塞外苦寒,不敢久留。舅父回去时,对诸知爱亲友,均请代甥

问安。


甥 若飞书

一九三一年一月七日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