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科技新闻网 > e周刊 > 文明校园周刊 > 正文

用吕梁精神办学育人     吕梁学院收集整理晋绥革命先烈红色家书5封

2021-07-07 10:0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书是家庭的情感纽带,是家教的重要载体,也是家风的一面镜子。革命先烈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国家建设时期的一封封家书,承载着他们对于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追求,反映出他们信念坚定、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亦透露着他们对亲人子女的绵绵深情。这些家书情真意切,蕴藏着许多感人故事,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

吕梁学院近年来大力开展吕梁精神研究,成立了吕梁精神研究中心、晋绥文化研究中心,用吕梁精神办学育人取得了初步成效。学院党委宣传部收集晋绥革命烈士红色家书5封,编印成册,以“弘扬吕梁精神 读家书传家风”为主题,号召基层学生党支部开展相关活动。

活动开展方法为,朗读与感悟方法,由学生代表朗读家书,其他同学品读家书背后的家风。品读家书中,朗读人与其他同学、主持人与现场同学要形成互动,邀请同学朗读家书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段落,分享对家书、家风的理解和感悟。结束时要求学生现场写一封家书。基层学生支部先后组织开展了相关活动。



晋绥革命烈士红色家书选目录

  1.一直漂流到理想的新大陆

  ——邓发烈士遗书《给堂弟的信》(1946年)

  2.尔先父是模范的革命军人

  ——叶挺给曹渊烈士之子曹云屏的信(1938年)

  3.一息尚存,终当努力奋斗

  ——王若飞的一封家书(1933年)

  4.一切东西都是在流动变化着

  ——王若飞写给舅父的信(1931年)

  5.拼死力与国际帝国主义者相反抗

  ——关向应致叔父关成顺(1924年)


一直漂流到理想的新大陆——邓发烈士遗书《给堂弟的信》


碧群弟:

三月廿一日信已收到,你希望到大学读书,我非常赞成,而且我一定负责你到大学读书的一切!当我答复你二月十九日来信时,已把目前交通困难情形告诉你了,现在的问题不是能不能送你入大学的问题,实因交通困难,无法叫你立即来。只要交通方便,我当即通知你,请放心!

我本想送支钢笔及名画给你,无奈邮政无法寄,拟待朋友赴港时再托人带给你。以后我陆续先寄些书给你。我不久即到京、沪,望接此信后,不要再寄信来渝,到京沪后当另告新的通信处给你。

你希望我清明回乡扫墓,我也曾这样想过,但交通困难及锁[琐]事繁冗,致不能成行,奈何!我虽久别了故乡,但我时刻怀念故乡,留恋故乡,想念着兄弟父老,你说他们也一样怀念我,这样久他们还没有把我忘掉,真使我感到无限快慰!

碧群弟:你虽然未见过我,但你信上所说别人所讲的我大概也差不多了,你羡慕他[我]这样一个漂流的人,你不怕陷于一样的漂流吗?如果你真不怕漂流,敢于别开你温暖的家庭,我当然愿同你到海洋,到天空去漂流,像哥伦布国一样,一直漂流到理想的新大陆!我真挚地期待着!

祝你

    春天快乐

           云8/4.46

于渝   

接信望即告檠熙两兄亦不要寄信来渝,以后直寄京沪新址为盼!又及


邓发烈士简介

邓发(1906年3月7日~1946年4月8日),原名邓元钊,广东云浮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前期领导人之一,中国工人运动的早期领导人。

1922年参加香港海员大罢工。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省港大罢工和东征战役。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1928年后任中共香港市委书记、广州市委书记、广东省委组织部长。1930年后任闽粤赣边特委书记、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兼政治保卫局局长。长征中任纵队政治委员。抗日战争期间任中共驻新疆代表、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民运委员会书记。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和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1945年9月代表解放区职工出席在巴黎召开的世界职工代表大会。1946年4月8日,同博古、叶挺、黄齐生等人一同返延安时因飞机失事在吕梁市兴县黑茶山遇难。


尔先父是模范的革命军人——叶挺给曹渊烈士之子曹云屏的信



尔来信已收到,不胜欢慰。尔先父是模范的革命军人,且是我的最好的同志,不幸殉职于武昌围攻之役。清夜追怀,常为雪涕。十年来我亦流亡异地,每思查考其后裔而未获。今幸读尔来信,恍如见我故友也!尔须(需)我助尔读书费用,我当然应尽力帮助。请尔即将尔读书计划,并每年需款多少,及汇款确实地址告知,我自当照办。敝军通信址是南昌书院街明德村四号新四军通讯处,希望即刻得着尔的覆(复)信。

耑此,并候近安


叶挺敬启

一九三八年二月二十三日

叶挺简介

叶挺(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号西平,广东惠阳区客家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新四军重要领导者之一,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北伐中被誉为“铁军”。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并出任前敌总指挥,参加广州起义时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中又出任新四军军长,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他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写出了著名的《囚歌》以明志;抗战胜利后,获救出狱后被中国共产党重新接纳为党员,1946年4月8日与夫人李秀文及秦邦宪、邓发、王若飞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空难;1988年,被中央军委确定为36位开国军事家之一。

1989年11月,经中央军委确定,被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的称号。


曹渊烈士简介

曹渊,1902年生于安徽寿县,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三队学员。在周恩来同志领导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和两次东征中,曹渊战功突出,受到周恩来同志的赏识。1926年国共合作酝酿北伐,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组成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曹渊为独立团第一营营长。北伐开始后,叶挺独立团所向披靡,曹渊率部冲锋在前。

1926年9月,北伐军合围武昌城。9月5日深夜,向武昌城发起总攻。曹渊身先士卒,率独立团第一营拼死登城,敌人负隅顽抗。眼见天已拂晓,登城仍未成功,全营官兵大部分牺牲。曹渊在城下纷飞的弹雨中,提笔向团长叶挺紧急报告:“团长,天已拂晓,登城无望,职营伤亡将尽,现仅有十余人。但革命军人有进无退,如何处理,请指示。”就在曹渊落款写到自己名字的最后一笔时,不幸中弹牺牲,为革命捐躯,年仅24岁。得知曹渊牺牲的消息,周恩来、叶挺悲痛不已。此时曹渊在安徽老家的儿子曹云屏刚刚两岁,令人唏嘘。

1938年,曹云屏14岁。因为家中困难、没钱读书,追求上进的曹云屏找不到出路,心情十分苦闷。思来想去,他提笔分别给自己父亲曾经的两位老上级——周恩来、叶挺各写了一封求助信。他知道,周恩来、叶挺担当抗日救国的重任,戎马倥偬,不一定有时间和精力过问此事,如能得到其中一人的回复也算幸运。没想到,两位长辈都及时给曹云屏写了回信。

此时,叶挺将军正在南昌为刚刚成立的新四军军部工作忙碌着。他接信后于1938年2月23日给予回信。他的复信其言虽简,其情却深,字里行间洋溢着深切怀念战友的浓情厚谊,感人肺腑。

后曹云屏被周恩来安排进陕北公学学习。在此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他受周恩来同志的教诲不断进步成长。新中国成立后,曹云屏在广州工作,曾任广州市政府秘书长,2015年1月去世。曹云屏生前多次撰文回忆与周恩来、叶挺两位革命家书信交往的这段历史。


一息尚存,终当努力奋斗——王若飞的一封家书


铭兄:

岁尾年头,最易动人怀抱。况我今日处境更觉百感烦心,念国难之日急,恨身之蹉跎,冲天有志,奋飞无术。五更转侧,徒唤奈何!虽然楚囚对泣,惟弱者而后如此。至于我辈,只有隐忍以候。个人生命,早置度外。居狱中久,气血渐衰,皮肉虚浮,偶尔擦破,常致溃烂。盖缘长年不见日光,又日为阴湿秽浊所熏染。譬之楠梓豫章之木,置之厕所卑湿之地,亦将腐朽剥蚀也。又冬令天短,云常不开;又兼房为高墙所障,愈显阴黑,终日如在昏暮中,莫能细辨同号者面貌。人间地狱,信非虚语。有人谓矿工生活,是埋了没有死,大狱生活,是死了没有埋。交冬以来,吾日睡十四小时(狱规:晚六时即须就寝,直至翌晨八时天已大明方许坐起),真无殊长眠……

以上琐琐叙述大狱生活,吾兄阅后,或将以为弟居此环境中,将如何哀伤痛苦,其实不然,弟只有忧时之心。一息尚存,终当努力奋斗。现时所受之苦难,早在预计之中,为工作过程所难免,绝不值什么伤痛也。因此弟之精神甚为健康,绝不效贾长沙之痛哭流涕长叹息;惟坚忍保持此健康之精神。如将来犹有容我为社会工作之机会,固属万幸。否则亦当求在狱能比较健康而死。弟并无丝毫悲观颓丧之念也。

与吾同号者,尚有五人,彼等官司皆在十年以上,时常咨嗟太息,以为难望生出狱门,我尽力慰解彼等,导之有希望,导之识字读书,导之行乐开心(下棋唱歌),一面使彼等有生趣,一面使我每日的生活亦不空虚。当彼等诅咒此大狱生活时,我尝滑稽地取笑说:“我们是世间上最幸福的人。每天一点事不做,一点心不操,到时候有人来请睡,一睡就是十四点钟;早上有人来请起,饭做好了就请我们吃。难道还不够舒服么?”同时又叙述遭受天灾或兵灾区域难民的痛苦,冰天雪地中沙场战士的生活,我们较之,实已很舒服。自然任何人都愿在沙场征战而死,不愿享受大狱的舒服。吾之为此言,一面取笑,一面亦示人世间尚有其他痛苦存在,不可只看到自己也。

即如吾兄现时之生活,想来亦必有许多难处,不过困难内容性质与弟完全不同耳。

弟处逆境,与普通人不同处,即对于将来前途,非常乐观。这种乐观,并不因个人的生死或部分的失败、一时的顿挫,而有所动摇。弟现时所最难堪者,为闲与体之日现衰弱,恨不能死于战场耳!每日天将明时,枕上闻军营号声,不禁神魂飞越!

嗟乎!吾岂尚有重跃马于疆场之日乎?


一九三三年一月


一切东西都是在流动变化着——王若飞写给舅父的信


亲爱的舅父:

吾幼受舅父教养之恩,未有寸报;孤苦老母未受我一日之奉养,今日被捕,又劳舅父于风雪残冬远来塞外看视,尤其令我感激的,是舅父能了解我,不以寻常儿女话相勉。吾观舅父精神仍如往昔,又知老母及至亲骨肉,均各无恙,以后清贫之生活,亦尚能维持,使我更无所念。

舅父所著书及诗,尚未奉读,他日读后如有所见,能写信时,自当奉告。吾尝谓舅父思想行动,为托尔斯泰伯爵一流人物。托氏身为贵族,然极不满于上层社会残暴豪华的生活,十分同情于下层平民被践踏的生活,愿意到平民中去,并帮助他们。可惜他只有满腔的同情心,而没有使穷苦群众得到解放的方法,所以他只能是穷苦群众的好友,而不是革命的领导者。这是我与舅父思想行动分歧的地方。舅父思想,宗教色彩甚浓。一切宗教哲学的发生,都是当时当地社会的反映。时代变动,环境变动,这些宗教哲学也必然要随着变动。现在回、耶、佛等教,已非复最初的本来面目。我之读宗教书籍,只是为知道当时及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怎样在思想上反映出来。我们的哲学,是认为一切东西都是在流动变化着。我们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是要改造世界。这样的精神观与“金刚经”所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静的观点相反。以上请舅父恕我狂妄的批评。

我妻现在闸北,干戈遍地,音讯难通。特留数行,请舅父代为保存,将来有机会见面时再交给她。舅父此来,情义已尽,塞外苦寒,不敢久留。舅父回去时,对诸知爱亲友,均请代甥

问安。


甥 若飞书

一九三一年一月七日


王若飞烈士简介

王若飞(1896年10月~1946年4月8日),幼年原名大伦,小名运笙(运生)、荫生,号继仁,曾用名王度、雷音,参加革命深入敌后化名黄敬斋,出生于贵州安顺,杰出的共产主义先驱、中共领导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四八”烈士。

青年时代,王若飞参加过辛亥革命和讨伐袁世凯运动。1922年6月,王若飞与赵世炎、周恩来等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积极从事马列主义的宣传。1923年由法国共产党党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后任豫陕区党委书记、中共中央秘书长、江苏党委省农委书记,并作为中共代表团代表之一,与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谈判,同国民党政府签订了著名的《双十协定》。1946年4月8日,王若飞乘飞机回延安,因飞机失事于山西兴县黑茶山不幸遇难,终年50岁。


拼死力与国际帝国主义者相反抗——关向应致叔父关成顺


叔父尊前:

谕书敬读矣。寄家中的信之可疑耶?固不待言,在侄写信时已料及,家中必为之疑异,怎奈以事所迫,不得不然啊!侄之入上海大学之事,乃系确实,至于经济问题,在未离连以前,已归定矣,焉能一再冒昧?当侄之抵沪,为五月中旬,六月一日校中即放假,况且侄之至沪,虽系读书,还有一半的工作,暑假之不能住宿舍耶,可明了矣。至于暑假所住之处,乃系一机关,尤其是秘密机关,故不姿意往还信件,所谓住址未定,乃不得已耳。

至侄之一切行迹,叔父可知一二,故不赘述。在此暑假中,除工作外,百方谋划,始得官费赴俄留学,此亦幸事耶。侄此次之去俄,意定六年返国,在俄纯读书四年,以涵养学识之不足,余二年,则作实际练习,入赤俄军队中,实际练习军事学识。至不能绕道归家一事,此亦憾事。奈事系团体,同行者四五人,故不能如一人之自由也,逐同乘船车北上,及至奉天、哈尔滨……等处,必继续与家中去信,抵俄后若通信便利,必时时报告状况,以释家中之念。

侄此次之出也,族中邻里之冷言嘲词,十六世纪以前的人,所不能免的。家中之忧愤,亦意中事。“儿行千里母担忧”之措词,形容父母之念儿女之情至矣尽矣,非侄之不能领悟斯意,以慰父母之暮年,而享天伦之乐,奈国将不国,民将不民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爰本斯义,愿终身奔波,竭能力于万一,救人民于涂炭,牺牲家庭,拼死力与国际帝国主义者相反抗。此侄素日所抱负,亦侄唯一之人生观也。

以上的话并非精神病者之言,久处于(……)[注]出外后之回想,真不堪言矣,周围的空气,俱是侵略色彩,黯淡而无光的,所见之一切事情,无异如坐井观天,最不堪言的事,叔父是知道的,就是教育界的黑暗,竟将我堂堂中华大好子弟,牺牲于无辜之下,言之痛心疾首!以上是根据侄所受之教育,来与内地人比较的观察,所发的慨语!叔父是久历教育界的,并深痛我乡教育之失败,也曾来内地视察过,当不至以侄言为过吧。

临了,还要敬告于叔父之前者,即是:侄现在已彻底的觉悟了,然侄之所谓之觉悟,并不是消极的,是积极的;不是谈恋爱,讲浪漫主义的……是有主义的,有革命精神的。肃此,并叩

  金安

侄向应 禀

成顺叔父尊前:

代看完交成羽叔父,肃此敬请

金安

家中还恳请

叔父婉转解释以释念

(注:原稿此处若干字被涂抹,并在边上注明:“这一段不能明写,领会吧!”)


关向应烈士简介

关向应(1902~1946),满族,辽宁大连人。1924年春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4年底,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回国后主要从事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1928年7月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并担任共青团中央委员会书记。1930年调中央军委和长江局工作,曾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书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等职。1932年1月被派往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曾任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委员、湘鄂西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政治委员、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红二军团政治委员。1935年11月,同贺龙、任弼时等指挥红二、红六军团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曾任八路军第一二○师政治委员。参与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1940年2月起任晋西北军区政治委员、晋绥军区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委员、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书记。第六、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委员。1946年7月21日在延安病逝。这是关向应1924年赴苏联学习前写给叔父关成顺的一封信,表达了自己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责任编辑:邵怡焓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