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需要告别传统
从历史发展来看,每个时代都对教育提出了要求,这种要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双减”之后,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应该有所变化,不再固守读写算的传统教育目的,而是面对着儿童全面发展提供所需要的营养。
丰富学校生活,引入衣食住行等有内在价值又吸引学生的内容。配置菜园、车间、厨房和实验室等,既满足儿童动手、交流、探究和艺术的内在需要,又教给儿童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能够理解的知识,确保儿童学到的知识可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而日常生活经验又能帮助儿童理解所学到的知识,将学与用、知与行有机结合起来,让知识的获得对品德和行为形成影响。
选择和开发有价值的社会实践劳动,木工、金工、纺织、烹饪和养殖等。通过劳动整合各科教学,通过劳动,既满足儿童动手操作的需要,增强儿童的体质,训练他们的观察力、判断力、思维力和创新力,帮助儿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又形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态度,增加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举办校内或校际的体育联赛,组建篮球俱乐部、足球俱乐部、乒乓球俱乐部等。
增加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的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一到两种乐器,组织乐队或音乐会、举办歌剧或话剧等活动,组建舞蹈社团、陶艺社团、戏剧社团、文学社团,将古今中外经典文学名著搬到舞台上,邀请家长和社区人员参与,这既满足儿童艺术和表达的需要,开发每一个儿童的才能和潜力,又拉近学校与社会的距离。
社会服务需要拓展
校外培训机构的野蛮生长加重了学生和家庭的负担,但“双减”并不是拒绝社会服务教育,而是要在严格治理下,做那些学校因为人力、物力、时间和精力所限,做不了却又应该去做的事情。
组织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开发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有价值的儿童文学作品和动画片、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实事求是地看,现在的儿童,虽然物质生活丰富了,但精神生活却没有相应地跟上。有价值的儿童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足。判断一个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优劣的根本标准是它能否提升儿童对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的兴趣,增强儿童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加儿童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促进儿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我们的儿童文学影视作品在这方面还有待提高和拓展。
组织历史学家、地理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等科学家,开发有价值的适合于儿童心理和理解能力的自然和社会纪录片。儿童天生有探究和实验的本能。适合于儿童的纪录片,不仅可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为未来的学校学习奠定基础,还可以帮助儿童答疑解惑,让那些模糊、混乱的生活经验得到澄清,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点燃创新力和想象力发展的小火苗。
组织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开发有价值的集体活动,如夏令营、远足、科学探险、社会实践劳动和艺术表演等,促进儿童真正的集体精神的形成。提供机会让儿童动手、动脑,促进儿童经验的持续改造,关心他人、服务社会,从小我升华为大我。
组织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带领儿童参观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和科技博物馆,通过实物和图片证据,了解那些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的历史。提供经验和机会,帮助儿童了解社会构成和社会之所以成为社会的过程,认识到人类文明的来之不易,提高儿童作为文明享受者和历史继承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组织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设计师,生产儿童所需要的工具和器材,让儿童参与到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劳动中,比如,艺术创作、陶艺、木工、金工、烹饪、种菜和饲养小动物等。要劳动就需要使用工具,然而遗憾的是,现在市场上所出售的艺术和劳动工具基本没有适合儿童的。确保儿童艺术才能的发挥,帮助儿童形成热爱劳动的习惯,迫切需要开发和生产适合他们使用的工具和材料。
家长需要更新观念
教育需要多方合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需要也不应该过分夸大学校教育的作用,也不能把孩子完全托管给培训机构。事实上,家长在确保儿童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家长应该放弃应试的目的和攀比的心理,从原来居高临下的司令官和独裁者变成充满同情心和智慧的观察者和帮助者。作为观察者,家长应该了解儿童的内在需要。多拿出时间参与到儿童活动中,留心观察孩子的表现和反应。儿童无意识自主选择的而非受家长指派的活动恰恰是儿童内在潜能的外在表达,是儿童进一步发展的自然起点。那些自然吸引儿童、儿童全身心投入其中的活动,恰恰是儿童初期兴趣的表现,它是端倪和信号,是将来可能有所成就的方面和领域。
要完成角色转换,家长需要再教育。在这方面,大学应该有所作为。比如,请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科学家、伦理学家和历史学家等进行相关主题的讲座,将它录制好,放到网络上,免费让家长观看,与家长一起讨论、学习,帮助家长澄清观念、厘清认识: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人到底应该追求些什么?什么是人之为人最宝贵的东西?等等。
需要强调的是,仅仅依靠学校,力量太单薄、太微弱,不可能确保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儿童的全面发展来自社会上所有人的努力,包括政府、企业、社区和电视、网络等传媒,以身作则地向儿童示范。大家要建立起确保儿童全面发展的共同理想和目的,并在其中付出努力。一旦社会变成了真正的教育机构,发挥了应有的教育作用,那么,它必定在很大程度上强化学校教育的效果,最终形成合力,服务于共同的目的,为未来一代的全面发展撑起一片天空。(作者系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儿童发展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邵怡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