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科技新闻网 > e周刊 > 文明校园周刊 > 正文

古建筑为何夏凉

2021-08-13 09:47 文明校园 兰台

  炎炎夏日,无论是踏入宫阁殿宇,还是老宅民居,仿佛瞬间就能将燥热甩出去,进入一个清幽凉快的世界。同样是建筑,为什么那些古老的建筑,能在高温天气,成为“天然空调房”?

  中国古建筑层层叠叠的飞檐,营造出壮观的气势、飞扬的美感。挑檐,不仅令建筑造型美观,在功能上也颇具匠心:通过把屋檐向外挑出一定尺寸,可以调节阳光的照射效果。夏天早上温度较低时,阳光可以照进建筑内部;到了正午时分,太阳几乎位于正上方,就只能照射到檐柱外侧,热量也被隔离在建筑外部,室内保持了凉爽。如果是在冬天,随着太阳升起,建筑内部逐渐接受光照,到了正午时分,阳光正好射入室内最内侧墙位置,使得屋内暖意洋洋。

  此外,中国古建筑独特的梁架结构,比起现代建筑的钢筋混凝土墙面,隔热性能要好得多。坡屋顶的形式,使得古建筑的顶部出现了一个架空层,太阳光的热量,必须经由两次缓冲与降温:先通过屋顶泥背层进入屋顶内,再经过天花板之上架空层的过渡,才能继续往下,传向地面。冬天,架空层的存在,也使得室外的寒冷不能直接传入室内,保证了古建筑的冬暖夏凉。

  有些古建筑屋顶的木板基层上,还会分层铺墁各种泥背,紫禁城的泥背厚度就达30厘米,犹如给建筑穿上了厚厚的防护服,使外界的温度变化很难影响到建筑内部。

  此外,古建筑的墙体很厚,不仅可以稳固木构件,也增加了外界热量传递到建筑内部的距离,具有保温隔热的性能。古建工程会在墙内采取“填馅”做法:墙的两侧为整砖砌筑,中间用碎砖、碎石填充,并留有一些空隙,不仅节省了材料,还有利于阻隔外部热量传递。

  中国古建筑的布局大多坐北朝南,这种设计最为适宜:面朝南侧、开设窗户有利于夏季通风,北侧封闭则有利于冬季御寒。

  既低耗,又高效;既绿色环保,又讲究实用。中国的古建筑,处处彰显着工匠精益求精的智慧。人需要呼吸,建筑也是。时下,绿色生态、低碳节能的理念愈发为人们所重视,古建筑中那些合理的、具有生命力的东西,仍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灵感的源泉。

责任编辑:邵怡焓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