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科技新闻网 > e周刊 > 文明校园周刊 > 正文

因一片桐叶被封国,以一地祥瑞的嘉禾奠定晋国六百余年基业 唐叔虞创始晋文化

2021-09-17 10:08 文明校园 沈实勇

  桐叶封弟的典故流传了上千年,给晋国的发祥平添了一些童话色彩。

  一日,两个大男孩儿在宫廷里嬉玩。哥哥周成王拾起一片桐树叶,削成像诸侯守邑的信符一般的“珪”形,笑着对弟弟叔虞说:“把它封给你吧。”弟弟当真,哥哥却言之是玩笑。一旁的史官认真了,以“天子无戏言”为由,奏请周成王择日封立弟弟叔虞。之后,叔虞被封于唐地,后成为晋国的开国者,此事载于《史记·晋世家》。

  桐叶封弟的典故另有一个版本。《吕氏春秋·重言》载:“成王与唐叔虞燕居(退朝闲居),援梧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女。’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余一人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乐工诵唱),士称之。’于是遂封叔虞于晋。”在此,《史记》里那个叫史佚的史官变成了周公,而且是叔虞转告周公,周公知情后成就了此事,《史记》对此写得更为清楚明白。

  《吕氏春秋·重言》的主旨是提醒作为人君说话当慎言。汉代刘向《说苑·君道》也写了桐叶封弟的故事,说的也是为君之道。唐朝文学家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辨》批评所谓“天子无戏言”,倘若周成王认为弟弟叔虞应该受封,周公应当及时向周成王进言,而非等到玩笑时候才促成此事。倘若周成王是拿着削成珪形的桐叶与妇人和太监开玩笑,难道周公也会照办吗?帝王的言行关键在于是否得当,不应只凭一句玩笑话就定夺此事。

  比较《吕氏春秋·重言》与《史记》对叔虞封国的记载,应当选择性地兼予采纳,因为《吕氏春秋·重言》早于《史记》,周公自然早于史佚促成桐叶封弟一说。太史公前面的一段“天命说”属于历史上司空见惯的手法,难以令人信服:“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但,“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因出生时掌纹酷似“虞”字而得名叔虞,更似可信。尤其是《史记》交代了叔虞封国的背景:“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也就是说,那里之前就有一个古唐国,由于作乱被东征的周公率部灭掉了,唐地需要一个新的管理者。机缘巧合,周成王一句戏言,恰好撞上周公的心事。借此将周成王信得过的弟弟叔虞封到此地,合情合理,周公顺势促成了这件事。据《竹书纪年》:成王八年冬十月,王师灭唐,迁其民于杜。十年,王命唐叔虞为侯。

  《史记》还交代了唐的所在地域:“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括地志》云:“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即尧裔子所封……至周成王时,唐人作乱,成王灭之,而封大叔,更迁唐人子孙于杜,谓之杜伯”。依照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传玺、杨济安《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今临汾市翼城西有西周封国唐。如此,叔虞封国唐应在气候温暖、土地平坦开阔、自然条件较好的后世晋南一带的翼城。

  叔虞封唐的详情,据《左传·定公四年》:“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叔虞受封唐侯时,周成王赏赐其装饰华美的天子之车“大路”与“沽洗”之钟礼器,以此表示周王室对叔虞的恩宠。“密须之鼓”与“阙巩”之甲皆是周武王征服其他诸侯所获的战利品,这是炫耀周王室的武功,更希望叔虞效法文王与武王,为周王室建功立业。周成王还将唐的余民怀姓九个宗族赏赐给叔虞为臣民,派遣“职官五正”,即五个部门的长官,帮其迅速组成新的诸侯政府。并以“诰命”的方式给叔虞规定了施政纲要,即“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叔虞受封治唐后,根据当时唐国地处夏朝故墟,当地人民仍然沿袭着浓厚的夏文化习俗,周边戎狄遍布,当地人民又深受戎狄风俗影响的实际,按照周王朝制定的“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治国方略,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诸多具体措施开展治理。启以夏政,就是尊重夏时的民族风俗和典章制度,运用故夏的治国方针治理唐人;疆以戎索,则是依照戎人习惯的游牧、生活方式使用土地,不再按照周礼规定的井田制来分配土地。这与同时受封少皞故城的鲁公和封在殷朝故城的康叔沿用的政令“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有所不同。

  推行政策一年后即见成效,农业、牧业都得到显著发展,政绩斐然可观。其典型例子是,天降福瑞,出现“嘉禾”,即异茎同穗之禾。周成王十一年,唐叔虞献嘉禾。据《尚书·周书》,叔虞得到嘉禾,献给周成王。周成王命叔虞将嘉禾送往东土馈赠周公旦,史官记叙了这件事,并作有《归禾》。周公旦接受周成王赐禾后,赞美周成王之命,写作了《嘉禾》。

  “桐实嘉木,凤凰所栖。”梧桐“皮青如翠,叶缺如花,妍雅华净,赏心悦目。”可见梧桐之美。古代还将一禾两穗、两苗共秀、三苗共穗等庄稼称为“嘉禾”,认为这些都是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征兆。叔虞有幸有福又有功,因一片桐树的叶子被封国,再以一地祥瑞的嘉禾奠定了晋国600余年的基业。

  叔虞治唐之所以成功,关键在崇尚贤者和执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方针,从而开启了晋文化体系中尚贤尚功、不断变革的源泉,对后晋以及韩、魏、赵三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贤,指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尚贤,即选贤任能,最初表现在叔虞封唐。周成王分封亲属作为保卫周朝的藩篱屏障,不看年龄,也不论资排辈,选择的标准是有“明德”。《左传·定公四年》载:“以先王观之,则尚德也……三者(受封的鲁公、康叔、唐叔虞)皆叔也,而有令德,故昭之以分物。不然,文、武、成、康之伯犹多,而不获是分也,唯不尚年也。”叔虞不但有“令德”,还有才能。《国语·晋语八》叔向曰:“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意思是唐叔勇武,一箭就射死了犀牛,才艺出众,才被封国。流风余韵,后世晋国有祁奚举贤不避仇、赵宣子荐贤等著名尚贤典故。

  叔虞从唐国实际出发,不墨守周朝“井田制”成规,努力推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国策,因地制宜,施行改革,使得国力得到迅速发展。之后,这种通过变革取得社会进步的精神一脉相承。三家分晋后,赵武灵王励行改革,推行胡服骑射而使赵国由弱变强,取得军事上的优势,终于在以后连年的争战中击退胡人,成为中国历史上取得对北方游牧民族战争胜利的四人之一。

  叔虞去世后,他的儿子燮父继承侯位。燮侯因境内有晋水,国以水名,改国号为晋。

  唐叔虞作为晋国立国创业的始祖,也作为三晋文化的创始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西周时,叔虞宗族的一支后来迁至晋阳,在悬瓮山麓处建祠宇,称唐叔虞祠,以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即是今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晋祠。经历代扩建,晋祠成为规模宏大、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群,并作为山西省著名旅游景点,经年不断吸引着众多海内外游客在此流连光景的同时,也凭吊着唐叔虞这位晋国先贤。

责任编辑:邵怡焓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