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于坟墓中的千年艺术——“娄睿墓壁画”,于1979年在太原王郭村的一墓葬发掘中重见天日,这空前辉煌的考古重大发现,填补了绘画史上的空白。
绘画作为视觉艺术,历史研究不能离开实物。1983年,原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主持召开了“娄睿墓壁画”图片、电影的观摩汇报座谈会,美术大师吴作人以娄睿墓作为参照系,评价为:“北齐绘画,陡见天日;使中国绘画史,犹长河万里,源流更汇支派,空缺得以征实。”
是的,“娄睿墓壁画”这“国宝级”的壁画诞生于冷门朝代北齐,场面是一群骏马列队前行,有马头挺起微缩,四路放开,奔驰如飞。马背上的人物手持兵器、旗帜,或亲切交谈,或回首张望,还有的紧缰勒马、抚摸坐骑,欲动又止。人物特征、衣着服饰,无不令人感到新奇。从艺术角度观察,画面构图紧凑,疏密得当,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人体造型准确,线条雄健,情景生气盎然。
透物见人,那么娄睿是何许人也?这高超的丹青画师究竟是谁?
娄睿(531-570年),北齐太安郡狄那县(今山西寿阳)人,家族为鲜卑族权贵,自幼喜欢骑马射箭,技法高超,有过人的政治觉悟和理想抱负。娄睿一路跟随高欢南征北战、励精图治,为高氏集团掌控东魏,在与北方的突厥冲突中立下赫赫战功。北齐建国,他被封为骠骑大将军、后为大司马、再为东安郡王,可谓是权倾一时。
北齐河清二年(563年)十二月,周帝宇文邕拜杨忠为东征北路元帅,联合突厥人自晋北方向攻击北齐晋阳(为北齐陪都)。继位两年的武成帝高湛,日夜兼程,驰援晋阳。但听探马急报敌人其势汹汹。高湛知道大雪中的晋阳,将面临着一场生死考验。他召集镇守晋阳的东安王娄睿、河间王高孝琬以及诸将商量“北周、突厥合兵尚强,三路大军夹攻晋阳,恐难以抵御,不如弃城”。
娄睿有大将风度、临危不惧,说:“北周虽有突厥之助,然未必心齐。但晋阳为‘霸业所在,王命之基’,以苍生为念,以晋阳城池拒之,吾执弓矢,虽百万众若我何,不足为患矣。”
武成帝看两王并不甘心,于是下死守决心,任命娄睿统领六军。在娄睿的统领布防下,北齐将士斗志昂扬,军容整肃,这才让武成帝放了心。
突厥人看到北齐军训练有素,步调一致,根本就不像北周人说的混乱不堪,加上厚厚的积雪不利于骑兵作战。于是突厥人不肯出战,联盟破裂。北周军没办法,只好独自杀入晋阳城,结果正中娄睿的埋伏,大败而逃。
在北齐武平元年(570年)二月五日,一队身着丧服的浩荡人群,在随风飘荡着白色经幡下,簇拥着绘有串联玉璧、缭绕流云图案的木棺,正往背悬瓮山麓附近的土原上行进着。仪仗队中有“鼓吹”的乐队,还有大辂、麾幢、班剑、虎贲、甲卒的配置相随。葬所墓室绘不仅有群马、驼队和武士的繁复壁画,还有陶俑的仪仗队。
这体面的葬礼是为年仅39岁就英年早逝的娄睿举行的。之后,不同朝代的盗墓者,一茬又一茬地“造访”娄睿墓,墓中的金银器物尽失,只留下了“不吉利”的陶俑和“又笨又大”的壁画。而这壁画便是我国第一批禁止出国展览的特级国宝。
娄睿壁画中对“马”的动态描绘达到了气韵生动的境界,中国考古界权威宿白、史树青先生推断,它可能出自北齐“画圣”杨子华的手笔。
杨子华,北齐世祖时期任员外散骑常侍、北齐皇帝的爱臣,是有着“画圣”美誉的御用画家。他擅长描绘贵族人物形态、宫廷苑囿、车马等形象,画马有着“尝画马于壁,夜听啼啮长鸣,如索水草”的特色,被后世的阎立本、苏轼、黄庭坚等深为推崇。现收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北齐校书图》,是宋摹本残卷,所表现出的内容是北齐文宣帝高洋命樊逊和高干等文人学整理总结《五经》等史书的情景。
千年已过,风华极具,真实的故事与后世的推断糅杂在一起。但能从“线条皆传神,壁画尽辉煌”中,看到墓主人生前描绘心中期望的理想生活,并在来世能够将这种幸福延续和完善。
山西博物院曾于2019年12月12日起举办了为期三个月的题为“壁上乾坤”山西北朝墓葬壁画艺术展。画家陈丹青说:“北齐壁画是中国壁画史上空前绝后的作品,在世界范围也非常罕见,完全可以和古埃及、古罗马壁画相媲美,并且不可替代,是中国线条美学的最高境界。”
城市因古老而厚重,生活其间的人们踏寻那份城市文艺地图,便会与美学交集,从而体会那传统文化在时尚中的呈现,倾听那历史现场的回响。
责任编辑:邵怡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