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科技新闻网 > e周刊 > 文明校园周刊 > 正文

岚县面沙子

2021-10-15 14:57 文明校园 晋之味

在岚县,当地朋友热情推荐了面沙子作坊,言语之间有几分自豪,又有几分神秘。

牛怀珠是作坊的主人,也是面沙子传统手艺的传承人,个子不高,但腰板挺直,一双眼睛明亮而有神,透着精明与干练。老人了解了我们的来意,便简单介绍起面沙子:

“面沙子其实就是俺们岚县的沙琪玛,做法、形状、口感都几乎相同。俺爷爷的爷爷就开始做面沙子,全靠一双手,用的都是笨办法。面沙子主要原料是白面、鸡蛋、胡麻油、白糖、米稀。米稀是自己熬制,没有任何化学防腐剂、保鲜剂,这也是与市场上沙琪玛的区别。所以面沙子只能吃新鲜的,不适合长久存放。”

说话之间,老人已经张罗好了所有的原材料,大大的工作台上琳琅满目。

“您能给我们说说面沙子的来历吗?”我们好奇地问。

老人爽快地答:“要说来历,俺也没有个准确的证据,都是一辈一辈传下来。俺也查过些资料,知道沙琪玛原来是清代关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满族入关后在北京开始流行,成为京式四季糕点之一。具体到面沙子,俺也不知道它与沙琪玛是否有传承关系,或者哪一个更早。”

老人一边说,一边熟练地将鸡蛋打入小麦面粉中,搅拌为均匀的面絮后下手揉成面团:“和面没有特殊的要求,只是要用鸡蛋,硬度比我们平时擀面条的面略软一些就好。面和好后要反复饧,反复揉,直到面与鸡蛋、水分充分融合,也就是俺们说的,和面要筋道。”

饧面的间隙,老人拿出了一些西红柿,开水烫、去皮、切丁,熬制成酱料。整个动作熟练而有序。当我们问西红柿的作用时,老人神秘地笑着说到:“这是俺家的秘籍,是上色用的,为了面沙子有好看的颜色。”

面饧好后,长长的擀面杖与面板之间便有了卷起与展开、展开再卷起的过程,经过短与长两条擀面杖的轮换,面团便成了两毫米厚的面片。

刀起刀落,面粉飞扬之余,案板上很快便堆起了一厘米见方的面山。一口大锅落稳灶口,半锅暗黄的胡麻油下锅,风箱的叭哒声中,红红的火苗舔着锅底,照亮了墙壁与屋顶。

老人手持一个箩筛,将面块不断地筛动,面粉如雪纷飞而下,筛中很快便剩下了干净的面块。另一边滚油汩汩、面片飘落,油浪翻滚之间,胡麻油特有的香气溢满了房间与院落,白色面块起落瞬间变成了金黄、喷香的面花。

约两个小时的忙碌,几个不锈钢大盆中便有了金黄色的堆积。起锅,倒出剩油。锅净,放入米稀、麦芽糖、蜂蜜,顺时针搅动直到出现大泡泡,将炸好的面块整盆倒入,快速翻炒,再加入上色用的西红柿酱料,继续翻炒均匀,然后用铲子快速出锅至长方形的不锈钢盘中,老人手持一个木制工具,将散发着香甜的面沙子一一压平,压实。

也许是怕我们等待太久,老人用刀先切出了几块塞到我们手中,口齿间黏连之余,绵甜松软、外脆里松、甜而不腻、入口即化的感觉瞬间便统领了我的味觉,回味无穷。

我们吃了很多,直到老人拿刀去切割时才想起了还要继续拍摄。老人一手刚尺,一手刚刀,横七竖八便将面沙子切割为宽约3厘米、长约5厘米的大块,然后每9块为一小包,每18块为一大包,油纸折叠、草绳缠绕,一排排、一层层码放整齐。

老人没有与我们过多寒暄,简单告别后,他将面沙子装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上的玻璃罩盒子里,急急向街巷的深处走去。小巷里很快便传来了悠扬的叫卖声,“面沙子,老牛面沙子,刚出锅的面沙子卖哩…”

责任编辑:邵怡焓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