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详细解读《山西省“十四五”新材料规划》(以下简称《新材料规划》)主要内容。“十四五”期间,全省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保持13%以上,到2025年力争突破3000亿元,培育3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10家以上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的企业,培育10家在全球领先的单项冠军企业、10家在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力争达到3%以上,新建设2家以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每年突破20项以上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部分领域进入全国前列,总体实力迈入全国第二方阵。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瞄准未来发展方向,围绕“新特专高精尖”目标,实施非均衡和差异化发展策略,重点聚焦先进金属材料、碳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半导体材料、纤维新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前沿新材料等7个重点领域,不断优化产品品种结构,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加快培育1个千亿级、3个五百亿级、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努力构建“133”新材料产业发展格局,构筑全省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优势新引擎。
“1”即打造1个千亿级先进金属材料产业集群。聚焦高品质特殊钢、铝镁铜合金、钕铁硼磁性材料等领域,实现集群规模壮大、产业链条延伸、建成世界领先的高水平先进金属材料制造基地。“33”即分别打造碳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半导体材料等3个500亿级产业集群;打造纤维新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前沿新材料等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同时,聚焦企业、园区、项目、科技、人才等关键要素,突出重点,精准施策,加快推动我省新材料产业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集聚化发展,将我省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研发中心,实现我省由原材料、燃料大省向新材料制造强省转变。主要组织实施八个专项工程:
一是实施新材料重大技术突破工程,开展百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强共性基础技术供给力度,加快前沿性引领性技术布局;
二是实施新材料创新生态构建工程,推动创新平台扩量提质,推进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加快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的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
三是实施新材料产业能力提升工程,加强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测试评价中心等建设,支持企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进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
四是实施新材料企业主体培育工程,开展新材料企业“三个倍增”计划,着力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主体,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
五是实施新材料集聚集群发展工程,重点打造若干个新材料特色产业示范园区和特色小镇,培育一批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条完善、竞争优势明显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六是实施新材料重大项目建设工程,谋划、建设和储备一批重大项目,优化项目推进机制,确保项目早投产早达效;
七是实施新材料产业链供应链保障工程,开展新材料强链补链行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发展,积极进入国内外产业供应链中高端;
八是实施新材料标准引领和服务支撑工程,开展新材料标准领航行动,加快建设新型标准体系,提升新材料检验检测服务能力和水平。
《新材料规划》按照“打造基地、建设园区、培育主体”的产业发展思路,提出了新材料集聚集群发展工程,即“111”工程,包括打造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一个核心策源地、培育一批新材料特色产业园区、成长一批新材料特色小镇等,同时在产业政策、项目保障、融资服务、技术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推动山西省新材料产业优化布局、错位发展,以点带面、辐射全省,努力构建我省新材料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大格局。
(原标题:构建“133”新材料产业发展格局,2025年底突破3000亿《山西省“十四五”新材料规划》出炉)
责任编辑:武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