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山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十一场发布会,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我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全省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成就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卫生健康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力推进健康山西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和健康水平显著提升,全省卫生健康事业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一是医疗卫生体系提质扩容,全省健康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医疗高峰建设、一手抓基层网底巩固,构建起横向到边百花齐放、纵向到底覆盖城乡的全省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整体提升全省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相继启动实施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百千万人才工程、“136”兴医工程、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和中医药强省战略,10个领军临床专科新建院士工作站8个、卓越医学团队3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引进一流前沿技术160余项,受益患者达60余万人次。二是深化医改持续发力,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缓解。在全国率先实施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117个县级医疗集团全部实行“六统一”管理,全省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均等化、同质化、一体化的卫生健康服务。在太原、大同、运城建立3个国家级城市医联体试点。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206种药品、27种低值耗材和6种高值耗材纳入集中带量采购,全省人民群众享受到越来越多的改革成果和红利。三是“健康山西”行动蹄疾步稳,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启动实施健康中国·山西行动16项专项行动,广泛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三减三健”专项行动实现全覆盖。全面开展爱国卫生月、爱国卫生季活动,累计创建9个国家卫生城市、40个国家卫生县城、37个国家卫生乡镇。全省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特别是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始终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环境同防”的工作方针,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性成果,筑牢了“山西防线”,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带动传染病抵御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新闻发布会上,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还就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在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方面,省卫健委副主任廉月胜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率先在全国推行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组建医疗集团,建立“六统一”管理新机制;做好对口帮扶,提升县级医疗服务能力;建强基础设施,优化县域医疗资源配置;延伸医疗链条,防治服务送达每一名群众,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健康保障基础。
我省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首批试点省份,目前进展情况如何?省卫健委副主任、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阴彦祥介绍,2019年8月,山西省人民政府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签署山西白求恩医院全面托管共建协议,山西白求恩医院列入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2021年,省政府又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分别签署合作共建山西省肿瘤医院及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协议,我省这两所医院又被列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第二批试点。经过积极争取,我省运城市中心医院、临汾市人民医院、长治市人民医院、大同市第五医院4所三甲综合医院还成为国家首批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近两年,山西白求恩医院在华中大同济医院的托管帮扶下,不断取得新进展和新突破。
省卫健委副主任、省疾控中心主任冯立忠介绍,我省全面部署实施中医药强省战略,取得良好成效,人民群众看中医、用中药的便利性、获得感大幅提高。先后启动实施了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拓展、中医药人才培养、中药工业现代化、中药材生产和质量提升、中药资源保护利用、中医药科技创新等七大工程。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4所省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库。山西省中医院、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分别获批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增至189个,全省三级中医院达到15所、二甲中医院达到65所。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山西医院成功入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能力进一步增强。
责任编辑:严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