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夏的风,不疾不徐。正值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我赴南京市溧水区李巷村参观。汽车穿梭在乡村田野,满目葱茏,不多时,茅山余脉环抱中的李巷村到了。
踏着青石板路走进村庄,“红色李巷”几个朱红大字映入眼帘。这里被称为“苏南小延安”,青砖、山石和鱼鳞瓦构建的房屋仍保持原样,仿佛回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默默地讲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1938年4月,新四军从皖南东进苏南,同年5月到达溧水。这里先后是新四军一支队一团和二支队四团团部驻地。1941年11月塘马战斗后,新四军十六旅旅部和苏南党政领导机关转移至李巷及周边地区,溧水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南人民抗日斗争中心区,李巷也成为苏南抗战指挥中心。在该村及周边,新四军建立了训练班、兵工厂、被服厂、医院等,开启了苏南抗战新篇章。
一条条石径在村中蜿蜒,串起一段段红色记忆。来到钟国楚旧居,老旧的八仙桌上放置着一盏马灯。参观者可以想见这样的情景:时任新四军十六旅旅长钟国楚,在马灯下或一个人苦思冥想,分析敌情;或开会制定作战方案,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为巩固茅山抗日根据地殚精竭虑。
不远处是江渭清旧居。斑驳的墙壁上布满了爬山虎,青翠欲滴。小院西面为一组群雕,江渭清等人正围坐在一起开会,旁边有一个小男孩和一只小狗,生动活泼,极富农村生活趣味。青石条门槛已被踏得溜光发亮,曾任新四军十六旅政委、中共苏皖区委书记、苏南区行政公署主任的江渭清,不知迈过了多少次。旧居内,我凝视着他的塑像,仿佛见到他当年组织指挥溧高战役、长兴战役、反顽战役时的矫健身影。
眼前不起眼的一进两厢房屋是陈毅的旧居。他时任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曾三次来到李巷,均住在同一位村民家。在陈设简陋、条件艰苦的环境中,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村中还有两位女领导的旧居。一位是1943年担任溧水县委书记的李坚真,一位是担任新桥区委书记的梅章。梅章与爱人还在李巷喜结连理。两位女领导深入基层了解民情、解决民忧,以女性特有的严谨细腻工作方法赢得民心,深受百姓尊敬。
新四军爱村民,村民更爱新四军,新四军与村民结下了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深厚情谊。这里诞生了溧水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村民李孝廉任党支部副书记,不久即任书记。新四军建成了地方组织的情报网,地下交通总站就设在该村,由李孝廉担任总站长。展板上标记着递步哨、交通站点,这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用来秘密传递情报、护送干部来往的交通情报系统,有的村民还为此献出了生命。
李氏宗祠已有100多年历史。新四军十六旅旅部、中共苏皖区委员会、苏南区行政公署曾驻扎于此。祠内设有溧水人民抗日斗争纪念馆,陈列了溧水军民前赴后继、艰苦抗战的事迹。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一块块展板、一句句解说词,再现了那段峥嵘岁月。
池塘边,黄鹂在轻柔的柳条间啼鸣,声音婉转清脆。盈盈池水清澈明净,映着江南乡居。蔷薇爬满了院墙,挤挤挨挨,肆意绽放。月季花毫不示弱,大朵大朵的花芳香馥郁。有的民居改建成茶吧、红色书店、时光杂货铺。在那里,可以喝上一杯村民自产自制的新茶,山野气息扑鼻而来;翻一翻红色经典读物,重温硝烟四起的岁月;走进杂货铺,在老物件中追寻光阴流逝的痕迹。
农家乐生意红火,空气中弥漫着阵阵香气。路边,满面笑容的村民摆着地摊,有卖时蔬的,有卖手工小菜的。一抹抹翠色、一筐筐新绿,无不漾起泥土芬芳。与一位菜农闲聊后得知,村民早已过上美好生活,特别是红色遗迹开放后,参观者络绎不绝,带动了村民收入大幅提高。
站在高高的观景台上环顾四周,群山逶迤浅黛,农家错落有致,一派祥和气氛。眺望回峰山方向,依稀可见苏南反顽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1943年4月,国民党顽固派与日伪配合,大举进攻苏南党政军首脑机关和新四军主力部队。新四军奋起反击,浴血奋战三昼夜,取得了重大胜利,但179名烈士长眠于此,英雄浩气长存于世。如今,百姓已实现小康,这是对先烈们最好的告慰。
责任编辑:董咚